南京滁河蒿子圩蓄滞洪区韧性景观设计(14)文献综述

 2021-10-17 18:56:1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我国暴雨洪水频发,洪涝灾害十分严重,各级政府各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所设置的蓄滞洪区在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规划中共设置国家蓄滞洪区 97 处[3],运行以来发挥了较好防洪减灾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耕地为主的蓄滞洪区出现了荒废、闲置现象;此外,蓄滞洪区在建设时也占用了较多土地资源[2],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将蓄滞洪区的防灾功能、生态修复、景观重塑相融合,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的新课题。

以蓄滞洪区景观为关键词,搜索 CNKI 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关于蓄滞洪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滞洪区生态修复、景观空间营造、水利安全三个方面:①.滞洪区生态修复:a.林晨(2017)以北京清河雨洪公园为例,提出一套水质净化系统及人工湿地建设方案,满足水质净化要求,体现生态效益,并且选用水域生态构建技术、底质改良技术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净化水质,并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1];b. 林洁(2016)提出了蓄滞洪区生态治理模式,采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两种治理方法,根据蓄滞洪区平灾结合的原则,提出水产、农耕等生产模式,并建立了河道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为之后的类似研究提供经验支撑;c. 王开荣(2016)从植物治理方面提出滞洪区生态修复方法,从堤岸生态林营造、滞洪区内农田的生态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应用技术措施[3]。

②.景观空间营造:a. 林美凤(2019)以漳州西湖生态园项目为例,建立景观资源分析评价体系,探索滞洪区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实现滞洪区水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无缝衔接[2];b.吕晨以华山湖蓄滞洪区项目为例,从技术分析、环境分析、经济分析、社会影响分析四方面出发[5],论证了华山湖蓄滞洪区景观营造的可行性。

③.水利安全:a.林晨(2017)对滞洪区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指出蓄滞洪区在城市防洪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清河滞洪区项目水力计算,根据不同流量制定了三种运行方案[1]。

b. 常羽萌(2012)运用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在对亲水护岸的分类、功 能、发展趋势、以及人类生活对于它的要求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滞洪区内景观护岸的设计,总结出影响护岸设计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6]。

蓄滞洪区作为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起到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服务,减少洪水危害,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作用。

韧性景观是当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系统的复杂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为前提,旨在将人工环境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把自然界的干扰视作景观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在自然界的干扰中保持动态平衡,提升场地的多样性、稳定性、连通性以适应频发的灾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