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共雕塑不只是雕塑艺术自身的体现,更是反映其高度公共性的体现。公共雕塑是公共空间中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具有雕塑的一切艺术特征。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更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即公众公有共享的公共性。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高度化的重要表现,城市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写照,城市公共雕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公共雕塑能够映射出城市的特色与文化,突显出城市的历史与底蕴,它是现代城市特有的魅力组成之一,是公众内心对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精神诉求。雕塑作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的造型、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是造型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也是美化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架上雕塑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公共空间中的公共雕塑与公众幸福感的伴生关系及装饰性。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及对公众幸福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雕塑艺术对空间的艺术性的体现展开阐述。
- 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城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基本要素是社会个体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环境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性。城镇化与公众幸福感和公共雕塑之间具有合理的、必然的关联度,是文化的集中与表现。公共雕塑与公众幸福感具有伴生关系,分别是公共雕塑的审美价值与公众愉悦感、解压感的构筑、公共雕塑的文化价值与公众自豪感、责任感的构筑、公共雕塑的生态价值与公众归属感、安全感的构筑。公共环境雕塑既要依附于环境,又要从环境中表现出个性化的艺术特征,使之与环境相辅相成。国内外公共雕塑案例众多,一些城市中的优秀的雕塑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环境的人都能沉浸在那氛围之下,感受艺术的气息。
比如台湾台北的《河马雕像》,2004年台北市打造的河马广场,只看得见河马上半部分的身体,这就有利于人们就近观察,方便孩子嬉戏,主体物河马打磨成外表圆滑的造型,两种材质的应用,让人感觉到温柔与愉悦,与其环境相互影响。青岛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含着催人向上的浓厚意蕴。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公众为之动容,这即是幸福感的体现。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焦点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整合力量,承担着树立社会良好风尚与理想的榜样,承担着表达一座城市集体价值观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一种责任感、义务感。
三、研究主要成果:
公共空间雕塑本身具有“趣味性”这是可以吸引人参与到这个空间的出发点, 让人与雕塑可以产生“互动”。它可能是人常见的熟悉的事物或符号组织的作品, 拥有一定的参与空间。使人的好奇心和生活习惯被雕塑吸引人产生“互动”雕塑可以去接近,去触摸。同时打破传统雕塑固定的形式, 外形上可以给人带来亲和力与乐趣, 是构成了人与城市公共雕塑最生动、最直接的联系。没有实际上的距离感, 没有环境的限制, 拉近了人们和城市公共雕塑群体的距离。雕塑在外形与功能上的发展, 可以让人与公共雕塑在精神和物质在互动中得到了最大肯定。而公共雕塑独特的风格与互动性, 都可以让人主动融入其中并且与其发生互动联系, 让城市公共雕塑成为生活的艺术品
公共雕塑与公众幸福感的伴生关系。
公共雕塑主要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城市布局、历史文化方面,对公众情感产生影响。公共雕塑的定义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应在广义的造型艺术中来探讨公共雕塑的存在和发展,为造型艺术开拓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以不同的空间言语形态和材质、造型结构的组合,让公众感受到它不同的形式美感和内涵,最终给公众营造出幸福感的氛围。加强公众幸福感的公共雕塑设计与建设,可以突出城市形象、强化公众的公共意识、改善城镇人口居住的空间环境、提高公众的修养素质、构筑现代城镇空间审美品质,这些发展内容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同时这也是扮演决定了具有公众幸福感的公共雕塑优化的重要角色。以构成公众幸福感的要素为出发点,以公共领域中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公众意志的实现为根本原则。
四、发展前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