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天然大漆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先民们发现并利用,目前我国境内出土的最早的漆器,是江萧山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木弓,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000年。经过8000多年对洗礼可以留存至今,这不仅是因为大漆的保护,也与胎骨的质量密切相关。胎骨的质量会对漆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胎骨的发展也预示着整个漆艺发展的起伏。[1]
现代立体漆艺根植于传统。中国古代成熟的胎骨制作工艺,为现代立体漆艺的造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代立体漆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沿用传统胎骨制作工艺表达现代人审美理想;二是选用全新物质材料探索艺术创新之路。[2]不论选择何种方式,艺术家们共同为现代立体漆艺的繁荣贡献力置。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由隋唐至今1300多年。漆器在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艺术交流上,漆器也是高层次高频率的,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公共教育及普及教育方面,学校和美术馆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漆器工坊和工作室的快速发展,对于民间了解和体验漆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漆器的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和传播方面,中国漆器更是走在了前列,中国漆器在今天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一个画种的意义。全国系列巡展“漆器中国bull;漆器艺术在民间”,[3]将高品质的漆器作品通过巡展的方式,让漆器与大众融合。其中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组织成立的“国际学院漆器联盟”有28个国家和35个学院参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推动了中国漆器向国际发展。
东方漆器传入欧洲的时间大概是在15世纪末。据记载,当时意大利的成尼斯港足最早连接欧洲与外部世界商贸的港口。大概在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荷兰商人把中国、日本、印度的漆器通过海运,输入欧洲。东方的漆器,立刻引起欧洲人的兴趣。欧洲漆艺的兴起,是在17世纪60年代,当时欧洲喜欢东方漆器工艺品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客户定单,欧洲当地的些工艺师、工匠们开始研制、模仿由东方传去的漆器,规模由小见大,从模仿造型、纹样、材料、工艺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风格,欧洲的漆器产业便应运而生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是进行漆器生产制造的主要欧洲国家。当时,中西混合的“罗可可”漆艺风摩整个欧洲。欧洲较早时期用油漆仿制中国的漆画作品“中国风景”,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哥本哈根。时 在欧洲,研究中国漆艺之风达到了空前高潮,大量的论文、制作心得、工作手稿、札记等不计其数,现存的漆艺方面的论著与介绍有《髹涂工艺》、《中国样式设计新编》、《具有中国特征的新式设计》、《东方漆器新编手册》等。[4]欧洲艺术家对东方漆艺的研究是开放的。他们在中国漆艺技法与风格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兴反三、融会贯通,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进行改良与创新,采用多种漆器胎料,如金属、皮、纸、木等,而在漆涂料上,也进行各种技术革新,使漆艺材料与技法更加丰富多样。目前欧洲国家除在现代漆木家具、漆艺装修上有不断的发展外,亦有为数不少的艺术家拥有自己的漆艺工作室,他们勇于探索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将各种便捷的涂料与各种新的材质综合运用,创造出颇具时代气息和极具个性的漆艺作品。[5]
三、研究主要成果:
竹篾胎为竹胎和篾胎的简称,篾胎就是以竹子劈成丝条编成漆器的胎。由于竹子分布的区域广阔,取材加工都很方便,在生活中运用很广。[6]以它作为漆器胎骨已有很长的历史,洛阳出土的春秋初期基葬中即有-件竹筐漆盖,器盖有一层纤维织物,上面绘有红黑两色,沈福文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漆饰竹编最早的实物。但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竹胎漆器出土于良褚文化的河姆渡。此外,古乐浪的王光墓中也出土过一件竹编彩筐,下层上缘口周围四方和下面四角,筐盖的四委角,都刮漆灰磨平髹漆后彩绘以孝子故事。[7]彩筐盖和下层上下四周,绘以菱形连续带状边饰,而空出的大面积筐盖和下四面的竹编纹,充分地强调了胎骨的材料之美,竹编的质感与画面形象成对比之美,恰如其份地烘托出画面的主题,所谓“文质彬彬'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同样,以竹丝编成的胎的方法也影响了其它材料的使用,清初黑漆小箱就采用铜丝编织而成,其装饰方法亦类似于四面都露有铜丝编成的胚地。[8]
竹胎漆器则大部分利用竹子截断后本身所具有的器型因势而就,即以竹节为底,由于其不易变形、加工相对简易的优点,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马王堆曾出土竹胎髹画勺二件,以竹节为斗底,削长竹片为勺柄,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外面髹漆而成。另外,由于竹子的象征寓意向来为文人所喜好,其造型的简洁、古朴特别与宋代所崇尚的质朴之风相吻合,许多文人以之作为笔简,姜夔笔斗就是一例。[9]它截竹而就,造型浑重古雅,浑然天成,装饰手法采用滦艺与竹刻相结合,相得益彰。
四、发展前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