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裳-结合汽配城中红色框架方体的有机形态立体装置设计文献综述

 2021-11-17 22:29:47

摘 要:公共艺术设计大多是在具有开放、公开性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节设计。在设计对象本身的公共空间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对于该地区民众独特意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是围绕其场地内涵结合艺术家个人艺术表现,从而更好的展现给大家具有深刻适应性和教育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作品可以与场地产生固有的联系,如对场地的继承、对场地本身标准的辅助与增强。本课题结合特定场所,从场所本身分析出发,探求和实验出较适合于该场所的公共艺术作品和总结针对特定场所所进行设计的方法和规律。

关键词:公共艺术;装置设计;设计实验;有机形态;设计

1.引言

基于对原有场地尊重和继承,选取汽配城中央的红色框架方体进行创作实验课题,课题实验围绕公共艺术立体装置创作如何结合原有场地特质、如何在不破坏和大量改动的前提下有效且可行性的进行艺术创作,使公共艺术立体装置很好的构建、融入目标场地。目标场地是选取汽配城中央的红色框架方体,其自身形态和特征为对称规则且现代性质的方体构筑物,自身形态表达给出坚硬、棱角、力量、男性等感受。构筑物体量较大竖向和平面均达到3.8m以上的体量。场所构筑物在色彩上表现为红色为主色以红色渐变黄色为其他颜色,颜色表达创达为喜悦、热烈、阳光等氛围。现课题实验为如何创作和构成公共艺术立体装置很好的和原有构筑物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和感受进行对接且与构筑物进行对话。现实验方案采用在构筑物中构筑有机形态类似“云”形的立体装置,装置由两种小型球状元素构成,在构筑物中上层构建边界且超出构筑物边界,以打破原有构筑物过于明确的边界区域,形态与原有构筑物“软”“硬”结合。颜色选用黄色偏橙延续原有构筑物的色彩感情。在进行课题实验同时记录与思考艺术装置的形态结构、色彩、体量等特质如何调整自身从而更适于目标场所。

2 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2.1国外的现状

所探究的装置艺术作品营造场所感并非仅仅是将某一具体的装置作品简单地置入某一空间当中, 也不是单纯的装饰, 而是重在建立作品给予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以及城市文化需要表达的艺术主题, 也可以是与大众互动以产生愉悦的情绪, 进而唤起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法国学者卡特琳· 格鲁认为, 在人群中艺术家不再是专注于创造具体物件, 并让人群对这个物件产生专注反应, 而是要创造人与整体现场环境的新关系( 或相对位置) 。装置艺术作品介入公共空间的场所感营造主要涉及整体环境氛围的创造, 是对个体空间体验和感知的场所感营造。如由法国艺术家Benedetto Bufalino和照明设计师Benoit Deseille 共同设计的街头装置艺术作品《水族馆电话亭》, 通过装置艺术赋予了电话亭新的功能和精神寓意, 当这座电话亭被重新放置到街头时, 观赏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这组装置的喜爱。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公共电话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而这个装置艺术作品成功地唤起了观赏者内心对旧事物的回忆。[1]

如安尼施·卡普尔的《云门》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公共艺术作品, 芝加哥人将其亲切地称为“豆子”, 因为其造型看起来很像一颗脱落于豆荚的豆子。《云门》所呈现出来的犹如镜子般的效果是因其采用的材料是不锈钢, 这个无缝不锈钢雕塑长20米, 宽13米, 高10米, 重达110吨, 表面非常光滑, 看不到一丝焊接缝隙。云门底座被设计成向上拱起的凸型, 看起来非常像充满未来元素的拱门。在不同的角度, 云门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卡普尔在作品中恰当地处理了材料、空间和色彩的关系, 他的艺术创造形式都是为了通过材料的物质性来表达一种哲学思考。所以, 他创造的不是传统视觉艺术作品中超出图画自身的空间, 而是参观者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卡普尔曾经说过:“我的兴趣不在于雕塑的形式, 我希望它们超越材料的指向以外, 与信仰、情感、体验相关。”为了增加空间与情绪之间的张力, 他偏好创作大尺度的作品。在卡普尔的所有作品中, 参观者都可以体验到空间的尺度与距离感。

2.2国内的发展问题与方向

在刘竹咪,郭选昌,丁月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装置艺术与场所感营造探析中提出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场所的特质”, 而这种特质是建立在对场地区域氛围的理解之上。因此, 只有场所区域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促使人产生对区域的认同感。那么装置艺术在介人空间营造场所感之前, 必须先对空间环境的情况做出严格、反复的考证和调研, 再做出决策和行动。首先要对该地区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考察。特别要强调作品的区域性,它的存在与否与空间环境要有联系, 而不能是孤立的, 同时要与人们的城市生活文化相融合。其次要强调作品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要基于历史文脉的延续, 创造出具有历史与现代的尺寸话以及满足现代人需求的作品, 进而引发人与场所的精神层面的共鸣。一件成功的装置艺术作品是可以将原本分离的记忆与作品对象连接起来, 唤起个人主体以及群体的心理认同的, 从而拓展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播。例如, 杨奇瑞创作的“九墙系列”, 通过对现成品的重组, 再现了公众心目中喜闻乐道的城市记忆, 反映了对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拆迁的忧思, 体现了艺术家对区域文化、历史记忆、时代需求的深层反思。因此, 装置艺术在营造场所感的创作中不可忽视其区域氛围、历史文脉等因素, 只有将这些因素提前考虑, 才能发挥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