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空间活力——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文献综述

 2021-11-24 22:32:32

摘要: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因此,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学角度的“风景如画”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城市滨水公园 景观设计 生态 亲水性 环境保护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多,并且城市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宜居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逐渐地转变了对滨水区的认识,这也直接推进了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目前,在我国有90%的城市建设都与水域有关,这也就说明了城市和水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我国的城市滨水区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都有待完善,然而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探究出一条切合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道路。

正文

滨水区是城市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都市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筑城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之说。历史上它们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而在近代,滨水区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点,它在城市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滨水景观场所的形成包含了景观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貌学等多种自然学科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景观城市主义和生态城市主义这两种思想影响着21世纪的城市设计。其开发途径主要为对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开发和维护。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人的活动是创造城市活力的直接动力,形成城市的社会活力需要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群作为保证。滨水景观区域为社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不同于城市腹地密集的内陆空间,滨水空间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便利与舒畅,从可达性与易达性来看,滨水空间都具有其特殊的能力以承载居民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因此,滨水景观的设计不仅符合时代变化,也顺应居民需求而不断变化。现代城市中滨水景观的设计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是在现代城市中,滨水景观设计千篇一律,大多数采用生搬硬套的办法,与当地实际情况缺少最大化的配合,盲目将已有的绿化移动到新建滨水景观设计中,不仅没有很好地用当地条件,而且表达的景观效果也不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除去将景观设计好以外,“人”的这个活动主体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忽略了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具有的不同特性不同含义,故而缺少标识牌、说明牌等标注,导致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识度不够。另外,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功能分区不明显,针对性不强,尤其对于“人”这个主体的针对性不够,导致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和分区。植物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现在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许多都采用经济实惠的植物,旨在打造物美价廉的景观,然而许多地方为了展现政绩,期待打造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用价廉的植物打造一时景观,不经过精心配置,这样的景观不仅缺少组合美感,也缺少艺术感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设计方面,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体系相比较,还不够完善。所以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实现现代与传统手法的有机结合,切实运用技术元素把文化有效展示出来。例如,可以运用抽象与再现方式,先对地域文化进行剖析,抽取地域主题文化,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实现对传统艺术的追忆。或者是利用雕塑等对历史故事、历史事实进行各种“象形”的回忆,或运用真实的景观直接传播历史文化信息。此外,保留利用是对地域文化进行运用的最好方式,例如,对滇池景观区梁王遗址的保护利用,直接有力地展示出地方特色文化以及模仿地方特色的古景观,而营造的灯塔、铁舫等都可以展示出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人们游览城市的需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