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成长这个词语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在儿童时期,儿童时期因为身体、智力、行为等多方面的不成熟,所以能接触到的公共空间很少,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和家中,偶尔外出进入新鲜又陌生的公共空间对于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么这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很重要。以儿童必须要去的一个公共空间——理发店为例。纵观我国大部分儿童理发店多机械性复制粘贴玩具和游乐设施,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样的空间毫无美感可言,没有真的关注针对儿童自身的特性,更不要说提高儿童的审美。为了摆脱这种传统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相处氛围。研究主要从对孩子审美的培养出发,通过对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使用各种设计方法使整个空间达到满足功能,满足审美的要求。当代教育学者们早就提出了孩子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审美这一需求,并着手培养。虽然人类爱美是天性,但这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是具有模糊性和朦胧性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多是依靠后天的培养、学习、实践。我们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基于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空间环境设计对于引导儿童感知美、理解美、从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什么是审美,美的东西可以从哪里来,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1]写道:侧重于形式方面的自然美,总是在色彩、声音、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的感官以愉悦,这种立体的美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经过对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如何让儿童接触、感受自然美,提高对这种美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应该是设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内容。蓝天、白云、春风、阳光、绿草、鲜花hellip;hellip;这些人们熟知的“美好的景物”就是自然美的显现,设计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儿童空间环境中引入这些“美”,换言之,就是如何在设计层面使这些“美”自然而然的走入孩子们的世界,让他们生活在拥有自然美、可感受自然美的空间里 。
在美的环境中,审美活动就会自然发生,在唐笑祥老师的《美学基础》[2]中写道:审美能力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使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能力。hellip;审美活动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符合主体的审美需要,因此对对象形式的感知在审美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审美能力首先就表现为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主体的审美感官对对象形式如色彩、声音、形体等感知的一种能力 。
但是儿童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使他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卡尔斯·布勒特在《儿童娱乐空间》[3]中写:“所有的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表现和需要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甚至是一个年龄段之内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儿童空间环境设计与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之前,首先应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视知觉、意识层次、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设计,形成合理的研究思路。
我们有了审美的认知,并且认同这样的思想,那么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来完成我们对审美的诉求,孙岚岚的《构建区域活动 促进幼儿发展》[4]中写到: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瑞吉欧教育者强调,环境即是无声的教育者。他们关注环境的创设,认为幼儿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经验,而是在与所处的环境互动交流中发展自身兴趣、培养出创造性与主动性,从而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环境对孩子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节课也许只有四十分钟,但环境却一直都在,说明环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琼斯在《儿童空间设计》[5]中写道:组成空间的因素是不尽相同的。一个空间是“在特殊的时间、以独有的方式聚集于一个特定的场所而形成一个独特的结果。”在这样的空间内,人们运用视觉、嗅觉 、触觉等等感受环境带来的不同感受,然后通过行为进一步感知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表情、室内气氛、行为规范等等,人们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空间环境引导性的确实存在,但是很难对其进行描述,因为它无声无息,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对于儿童美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持久,不是一节40分钟的课程,而是虽然不断变化,但始终存在的空间环境。同样丹麦的扬·盖尔《交往与空间》[6]从人及人的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研究、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品质扬·盖尔在书中所阐述的理论和研究,对于我们设计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环境中我们常用色彩来进行引导、区分,鲜艳的颜色、不规则的形状更能引起儿童的关注,但并不是五颜六色的堆砌,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儿童教育心理学》[7]中,有详细的讲解:在做色彩方案时,选择色环上的颜色,最适当的数量是不少于3个或不多于5个。少于3个颜色,其色彩节奏将不明显;多于5个,则会因颜色过于丰富而造成视觉疲劳。视觉疲劳无论对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应尽量避免。
儿童从进入空间开始就开始产生体验,儿童的体验过程和成人不同,在设计中我们应该首先遵从儿童的体验顺序,高静在《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8]中分析了儿童体验的过程:儿童在具体真实的空间中体验活动,同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印象,之后随时可以回想起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空间。这一完整的体验过程能够促使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空间体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直觉体验、联觉体验、唤醒记忆和反思体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