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策略”理念下的乡村文旅环境设计研究——乡土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2022-11-27 14:05:15
  1. 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并呈现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全域模式是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尝试,这种开发模式将促进多产业融合,城乡协同发展,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其中文化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载体,然而旅游行业最缺少的是内容,尤其是活化后的文化内容。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各项支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旅游市场不断恢复,旅游消费日益升温,乡村旅游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2020年7月,文旅部下发做好乡村旅游复工复产复市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的通知中提到,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集中向社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乡村旅游点顺应疫情防控形势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推出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身心放松等类型服务项目。促进乡村观光向乡村旅居、乡村生活转型,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开发乡村美食、夜间游览、深度体验、主题研学等产品。扩大“创意下乡”覆盖面,吸纳社会创意资源对接乡村,丰富乡村创意产品体系。鼓励一批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从2018年开始,溧水也每年将健康旅游工作任务分解下达至各镇街并纳入千分制考核,定期联合区政府督查办考核督查。区级层面成立健康办,统筹全区健康旅游发展。委托清华大学高质量编制发布《“健康溧水2030”规划纲要》,制订全国首份区级健康城市规划,做好健康旅游顶层设计。打造全域旅游健康路径,有产业基础支撑。溧水产业基础优良,将大健康作为全区三个千亿级产业重点打造。深度推进“旅游 ”“ 旅游”双向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旅游”“文化 旅游”“水务 旅游”“交通 旅游”“体育 旅游”“会奖 旅游”,构筑起健康旅游生活圈,延伸全域旅游产业链。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础,构筑起溧水作为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六养”特色。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农业资源旅游,也不只是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乡村文化、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等人文资源的特色的吸引,要从走马观花似的乡村旅游转向浸泡式的乡村旅游,开发乡村经济社会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充分结合当地节庆活动、传统节日、乡土风情、民居体验等元素,深挖内涵,全面升级游客体验。乡村景观介于城市景观和纯自然景观之间,是有自己生产生活方式的田园风光,因其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许超在《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与体验模式研究》对休闲农业园体验模式规划研究中提及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的大舞台,前者拥有后者开展活动所需的诸多特点,两者有很好的对接性。第一,从体验的内容来看,休闲农业为体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体验是一种参与经历,包括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四个领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是处于四者交汇的“甜蜜的亮点”(Sweet spot)娱乐、教育、审美和逃避现实这四个领域都与休闲农业旅游的本质密不可分,休闲农业实质上是让游客以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为代价来获得一种经历、体验。第二,从休闲农业的本质来看,体验是现代休闲农业核心属性。休闲农业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长期或短期体验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农田风光的机会,游客通过经历一种或多种的体验,从日常紧张的工作、生活中“逃避”出来,将美好的休闲农业体验记忆留存在脑海中。休闲农业园可以根据各园区具体资源设置不同的体验方式,但其体验类型基本设置为学习型体验、情感型体验、收获型体验、个性型体验。

李兴军在《文化主体性与创新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理念》在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和开发中,提到需要促进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和文化主体认同相结合。也就是说,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若没有融入这些文化元素,乡村旅游景观就会失去文化根基。“乡村文化与乡村景观是相互影响的,乡村景观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乡村文化的表达,乡村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在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和开发中要特别注重二者的关系。其中文化景观这一理念是为了改变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与文化主体认同分离的现状而提出的,因此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必须重视文化主体认同,坚持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和开发以在地居民的文化为指导,将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既可以巩固在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性地位,还可以提升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

李微在《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以婺源李坑、晓起为例》中提到在乡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土景观的适应性问题也得到关注,因此出现了新乡土景观。新乡土景观的“新”体现在对乡土景观的适应性传承上,包括技术创新与改良、传统材料的运用、形式的创新等,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及生活需求,是合理地将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的形式,是对传统特色和地域环境的创新表达是尊重生态和自然的前提下,形式有趣,符合约定俗成的标准的人造景观。景观的建设不止是硬质景观的模仿和传承,更是历史文脉与地方特色的体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是乡土景观,不仅是地域文化吸引着都市游客,还有淳朴、真实、宁静的氛围,乡村旅游的本质不是旅行的空间性,而是乡村生活与文化的体验性。因此,乡土景观的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

上述文献中包含中外学者对于全域旅游乡土景观的相关阐述,展现了现阶段农业景观与乡土景观的设计现状,说明了乡土景观中的人与景观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性以及其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农业乡土景观的必要性。但其中大多观点停滞于理论,并没有真正的运用于实践当中,缺少了实践经验的参考性。对于本次课题,上述文献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本课题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为国内的全域旅游下的乡土景观的设计做出新的尝试。

  1. 参考文献

[1]赵翠玲.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0.

[2]唐殿民.农村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与指导思想[J].黑龙江工程学院, 2017.

[3]孟娜.休闲农业生态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河南:河南经贸职业学,2020.

[4]袁力,王守刚.基于“微田园”模式的成都柳街农业生态景观实践[J].四川: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20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