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摄影组图创作文献综述

 2022-03-18 21:36:38

文献综述

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

现如今,纪实类的照片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这其中,关于表现留守儿童题材的摄影作品尤为突出。用相机记录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之苦。让观众们都自发的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里通过纪实摄影手法记录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引起人们的思考,让留守儿童的童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想这也是我此次创作《童年》这个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包括关注很多的社会热点问题,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客观也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对于如何构建拍摄留守儿童形象,陈童在《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倾向性研究》[1]中提出“要从电影、文学、美术摄影作品、新闻报道这四方面来解析留守儿童形象建构的多面性,以及呈现出倾向性建构类别,论述电影中所建构的留守儿童正面形象、文学中所建构的中立留守儿童形象、美术摄影作品中所建构的诗化留守儿童形象、新闻报道中所建构出的负面留守儿童形象。发现,对于留守儿童形象的建构整体趋向于一种类型化、群体化的特征。”我更偏向于记录最真实的情况,用照片的方式直观的反应真实的留守儿童形象

丹棱,在《改装”照片惹祸记》[2]中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刘的烦恼一次去偏远农村的造访,孤独的留守儿童给摄影家老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忍不住一次次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2015年6月,老刘在新浪网上发表了一组留守儿童的照片,一共20张,并在第一张图片上署了老刘的名字。图片发表后,点击量非常大,四周没落的村庄和孩子无辜的眼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身影在光影之中愈发显得孤独和落寞。老刘的这组照片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关注,'留守儿童'这个沉重的话题再一次敲打人们的心灵。” 杨元松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3]中也提出“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组图片“弟弟要睡着了”,让很多网友落泪,就像当年解海龙老师镜头里的大眼睛女孩一样,折射着现实的无奈和感人的坚韧。”

一组有意义照片可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呼吁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帮助。

郑蕊、 周兴国,在《存在感与价值感:留守儿童的自我寻求》[4]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寻求以成为自己。留守儿童的各种反常行为亦是其自我寻求的表现。“坏孩子”是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而给那些有反常行为表现的儿童所贴的标签,但在儿童看来,这些行为则是他们用以凸显其存在与价值的方式。留守儿童虽不如成人那般具备更多的经验、知识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能力,但他们亦有自己的存在意识和价值追求,而那些反常行为不过是确立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非规范的表现。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应意识到自己关于留守儿童的认知错误,帮助剪断留守儿童的“心理脐带”,并以社会所许可的方式来确证自我,并为留守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爱。”怎么去构建留守儿童的形象,我再三考虑之后还是用纪实性的手法去拍摄,我希望给观众带来最真实的,最贴切的留守儿童们的生活。

陈娥在《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表达》[5]中指出的:纪实摄影是以人为核心的摄影形式,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探究着人类社会的本源。它在记录社会现状的同时,又力图推动社会进步,这是纪实摄影人文情怀所在。作为摄影师思考选择的结果,纪实摄影作品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主观性,其人文内涵还会随着读者思维改变而改变。人们欣赏纪实摄影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真实灵动的画面产生共鸣,进而引发主动思考。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既体现在摄影师将镜头置于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又体现在纪实摄影作品中融入了摄影师的思想情感。在历史层面上,纪实摄影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本身也有诸多困境。本文将围绕纪实摄影中人文情怀的纬度这个核心,通过对摄影史的研究,运用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探究纪实摄影与人的关系,厘清纪实摄影自身的发展脉络。探讨摄影的真实性,纪实摄影的见证作用和人文情怀表达相结合的可能性,把握纪实摄影的价值观表达和人性的关怀。通过吸收纪实摄影人文情怀表达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找出适用于自己的纪实摄影创作的方法。

选用纪实手法的风险很大,拍摄出来的效果可能会很平庸。所以我在参考了朱晴在《乡村影像记录与表现研究》[6]中“摄影自诞生之初,其真实记录的特性便在默默发挥着见证历史的作用,这无疑是摄影的魅力之一。历史的大潮不断翻涌向前,无数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或事件都纷纷淹没在其中,这些逐渐消失的文明不仅是历史学研究的桎梏,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缺失。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有赖于乡村文化的发展,这是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伟大使命,因为它是中国文化之源。笔者以乡村影像记录与表现作为本次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分析前人对于乡村影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多种创作手法,探索乡村影像的记录形式与表现特征,继而进一步发掘其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第一部分,绪论章节是对研究背景、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的综合概述;第二部分,总结整理了乡村影像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探寻中西方乡村影像在记录和表现方面呈现的异同点,并通过对国内外经典乡村影像作品的分析研究前人乡村影像作品的内容呈现和摄影语言;第三部分,对本次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总结构建乡村影像的创作框架,从记录的客观性、题材的丰富性以及角度的多样性等方面不断充实作品分析;第四部分,将乡村影像从单纯的视觉表现上升到价值层面,使观者清楚认识到乡村影像记录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更是呈现生活变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第五部分,结语是对本篇论文研究观点的总结和对乡村影像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这对我的拍摄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