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言”—婺剧传统剧目插画及衍生品设计文献综述

 2022-01-19 20:52:10

全文总字数:5786字

“婺言”——婺剧传统剧目插画及衍生品设计

文献综述

摘要:婺剧与其他传统表演艺术一样, 并不是封闭自足的艺术个体, 它的形成和艺术化发展离不开民间生活的应和。古代戏曲常常在乡间祠堂、广场草台、集市庙会上演出, 无数自由的观众聚拢成一个欣赏群体, 他们评论、闲聊 、嬉笑或吵闹。 婺剧表演为了能够先声夺人, 必须极力寻求最有影响力、震慑力, 又一目了然的艺术手段, 最终形成了在表演、音乐、造型和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很独特的艺术品。古今中外诸多戏剧的演变和改革都使他们成为了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值得在艺术设计中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戏剧、婺剧、现代化、创新、改革。

引言:说起戏剧艺术,人们常常会联想起博物馆文化甚至濒危物种。博物馆文化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失去联系的文化。如果说艺术的根源最终还是要扎根在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中,那么至少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戏剧艺术即使还没有完全彻底地成为博物馆文化,至少也是一种正在博物馆化的文化。但是戏剧的所谓“衰落”或许只是发生在城市中的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未必具有所谓“必然性”的现象。农村并不尽然,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城乡差异巨大,尽管现代化的巨轮十分强大有力,但主要受其影响的还是城市,所以相比于城市文化,民间文化保存了更多传统的文化。这样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戏剧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具有明显的复兴迹象。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它包括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古老戏曲。盛行于浙西、浙南一带,流行于旧属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台州、温州等府,远及赣东北、闽东、闽西、闽北、皖南等地。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对于婺剧的声腔,黄吉士先生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他在《江南声韵——婺剧衢州滩簧荟萃集》[1] 中介绍了婺剧衢州滩簧的来源和发展。婺剧衢州系苏州滩簧的一支,发祥于浙江衢州,素以曲调优美、文雅抒情著称。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婺剧的历史,1949年以前,流行在浙江旧属金华、衢州、严州(今建德)、处州(今丽水)演出的戏班有高腔班、昆腔班、乱弹班、徽班。清中后期出现了高腔、昆腔、乱弹同在一个班社同台演出的三合班。稍后有又出现了昆腔、乱弹、徽戏在一个班社同台演出,衢州人崇尚高腔,便把抛弃高腔、加入徽戏的三合班称为二合半。一直到1950年12月20日才有了正式的婺剧的称谓。

在《黄金印》[2]一书中则介绍了婺剧侯阳高腔的传统剧目《黄金印》,也清楚地表明了婺剧东阳高腔的特点。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有人认为可能是义乌腔的派生,擅演武戏。西吴高腔因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委婉、质朴,且多滚唱,与徽池雅调有渊源关系。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衢州古称“西安”,故名。相传与弋阳腔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西平腔的遗响。其曲调字多腔少,具有一泄而尽的特点。以上三种,均一人启唱,众人帮腔,锣鼓助节,音调随心入腔。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剧目有规定的“套式”,初用长短句词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