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950字
文献综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肩负着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直至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国水利航运工程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运河及其流经的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 到2014年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投票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开挖、畅通与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因此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王永波先生在《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中提出:“运河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跨自然水系的通航、漕运,促进运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形态、社会理论、生活方式、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领域的广角度、深层次交流融合,推动沿运河流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跨水系、跨领域的网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1]大运河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民众所创造、遵循、创造的文化,它是在运河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跨区域、综合性的文化系统。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体现的运河文明史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发展的特殊内涵,刘士林认为,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这些城市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打上“运河”烙印,是运河文明“基因”的再现与物化。作为独特的河流文明谱系,运河文明的精华集中于两岸的城市或中心城区,又以城市为中心枢纽而延伸到古代中国文明肌体的末梢与细部。[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文化的知识性、价值性、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等基本特性,也有其自身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它能充分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也更容易得到世界的尊重和喜爱。
纵观当下,越来越多海内外学者开始把目光聚集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关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赵艳喜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应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相关环境和人三项要素,从历时性和共时性( 时间向度和空间维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综合、立体、系统性保护,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完 整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仇兵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根本目标与效果评价主要涉及保护内容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层面,应该建构14个指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效果评价体系[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