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非常深厚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礼治精神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礼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礼记·曲礼上》表示:“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作为人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以礼物为载体,维系着人际关系,促进了不同文化交流,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特殊的记忆。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标签,对于城市形象发展来说,城市品牌的塑造是发展的核心。通过品牌营销的方式,将传统礼物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座城市,让城市文化活起来,让品牌走出去。当前,不少省份都在积极打造城市旅游名片,推出各具特色的城市礼物品牌,“城市礼物”作为“国礼”的衍生品,将城市特色做成自己的优势,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地域文化,构建城市礼物品牌体系,在城市纪念品的基础上更具文化意义,维系着人与城市的关系,给人们留下更真实的城市记忆。
对于构建城市品牌的意义,乔英九在《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1]中提到:在经济新常态下, 一个城市的长久持续的发展, 取决于这个城市对人才和企业的强烈吸引力, 而这个吸引力的集中体现就是城市品牌形象。随着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塑造城市品牌必将成为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打造城市品牌魅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是城市品牌形象创作的重要源泉,鲁歆玉在《融合地域文化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研究》[2]中写到:城市地域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性,不同的城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烙下了不同的文化印记,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能够给予当地市民以及外来人员美的享受,促进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文化的统一和谐,从而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开发创新城市礼物有密切关系,陈峰、徐乐祥在《“城市品牌”视阈下杭州城市礼品设计思考》[3]中研究发现,城市礼品作为传统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等的整合升级, 需要在城市品牌的视阈下重新架构体系, 不断充实基础理论, 探索实践方法。城市礼品的开发必须向系统化发展, 树立规范与标准。 由此可见,城市礼物作为一个品牌整合体系,通过品牌设计转化可以将单一特色产品以礼品馈赠的形式,延展为针对不同功能与需求的系列, 从而提高其内在的经济和文化附加值,达到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城市竞争力,传承城市精神文化的目的。
对于城市品牌立足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谢汇在《文化传承下的中国城市礼品创新设计研究》[4]中提出:一个优秀的城市礼品只有突出这个城市的文化韵味与城市气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才能更好地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中的继承与运用,增强文化的历史感,提升现代产品的文化积淀,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加这个城市的生命周期和延续性,让传统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
城市礼物品牌想要深入人心,离不开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吸人眼球的视觉识别体系。林剑放、张卓在《基于城市文化的城市礼品设计研究》[5]中提出对城市礼品设计的三方面定位:概念定位——通过对城市文化生态及趋势的分析, 对受众群的需求解读, 对城市礼品特质的解析, 来进行城市礼品的概念定位。功能定位——指在产品概念定位的基础上, 根据目标受众需求的特征, 结合城市礼品本身的特点, 提出对产品功能的要求。形态定位——包括产品的风格和特征, 为最终的产品设计提供设计导则。
从推动城市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出发,规范城市礼物VI体系中的颜色、图形、文字的设计表现,将城市物产进行设计整合,对品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余果在《城市品牌构建中的视觉形象研究》[6]中指出,城市视觉形象不仅代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更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底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城市视觉形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最终促进城市品牌的认知和传播。随着人类精神领域的需求表现的越来越多元化,图形语言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是文字难以表达的,当然这样视觉再现的形式也会比文字直接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