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江南乡村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一以高淳“五猖童话”为主题文献综述

 2022-04-06 21:04:00

文献综述

“五猖文化”是指高淳“跳五猖”和“拜五猖神”的习俗。“跳五猖”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的民间祭祀活动形式,它源于古代傩舞,有自身特殊的祭祀对象——五猖神。它通过一系列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表演形式和元素,以相对完整的结构、固定且含有意蕴的动作、服饰及音乐等,达到驱鬼逐疫、禳灾祈福的目的。高淳是苏南地区传统文化“富矿”,尤其是以垭溪、定埠等地的傩舞“跳五猖”最具代表性。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高淳“跳五猖”既有对传统傩仪的延续传承,也有对传统傩仪的变革创新,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艺术和文化特色。传承与适变正是传统傩仪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灭,并形成鲜明地域特色的主要原因。[1]

它有一套程式:由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造成热闹欢腾的场面,然后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先是由5个手持五色华盖、着五色服装的壮汉进场;接着由4个着彩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入场;随后是五人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威风凛凛的“五猖”入场。这些身穿红、蓝、黄、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锣鼓声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跃,做着稀奇古怪的舞蹈动作,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项活动,高淳定埠镇韩桥村至今仍在举办。为了使五猖文化得以流传,我以“五猖童话”为主题进行创意及衍生品开发,将五猖形象趣味化和拟人化,使五猖文化更易让受众充分感受五猖的文化魅力,从而推动五猖文化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借助主题设计传播五猖文化。意义

跳五猖的面具艺术风格自然形象、创作精雕细琢,艺术创作者运用轻快的刀法、流畅的线条,娴熟地表现出各种造型夸张、形态兼备的面具,将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表现得活灵活现。傩面具艺术所独具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在它发展的时间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依存、渗透。“跳五猖”艺术面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而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信念、地域风俗及乡民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并深刻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特质。[2]

“五猖”是一种民间口头的称谓方式,在史料中多以“五通”称之,还有“五圣”、“五显”等其他称呼,只不过其中的“五显”多是用于其庙号上。在农民心目中,五猖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甚至连最高神的五方五帝身边也有他们的存在。而他们的职业或特征,多是武将士兵,或者强梁盗贼。有些已被定格为“开胸剖腹”,“叉鸡剪径”,“开弓放箭”或者“摇旗呐喊”的形象。[3]关于五猖的信仰确实日趋势微,而在民间残存的信仰活动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荡涤之后,便基本上销声匿迹了。现在对于五猖信仰的恢复还多属于一家一户单独地去五猖庙上祷告、上香、寄名、抽签或问卜,即使偶尔有群体性参与的“请五猖”“/打五猖”的活动,但节日性、周期性的更大规模的五猖庙会或更古老的朝香活动基本尚未恢复。虽然在婺源地区我们没有看到和听到这些庙会活动的举行,但在南京地区的某些村庄中却已恢复了这种节日性的庙会活动,并伴有“五猖老爷”的巡游仪式。那么,这种传统民俗信仰和仪式活动复兴的原因是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无疑会对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相和现实脉动具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4]研究背景

五猖神信仰在高淳民间非常普遍,民间传说五猖是二、诸神信仰天帝派下来保护祠山大帝的,所以在祠山庙内一般都塑有五猖神像、脸谱或供其牌位。高淳民间的五猖神信仰与祠山菩萨与祠山庙祭紧密相连,很多乡村至今仍保留“跳五猖”(一种民间傩舞)活动。关于五猖神的来历,说法众多,神。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治水神,祠有的认为:五猖代表东、西、南、北、中(青、赤、白、黑、黄)五方之神,意在降妖除魔,保五方平安。[5]“跳五猖”的活动由“五猖会”组织,“五猖会”负责主持祭祀,主办庙会,管理祠庙的田产。“五猖会”的会首一般由3人组成(一正二副),由乡间有势力的绅士、秀才,或德高望重的族长担任。每年阴历十月初八,会首们在祠山神像前定出“出会”的吉日和庙会的规模,每年由各村轮流承办。祈福禳灾的功利追求和相沿成习的巫风信仰,成为傩舞“跳五猖”在高淳至今犹存的重要诱因和坚实基础。[6]

如何做好“五猖文化”的文化创意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要能给人们带来亲切感,体现出“文”的软性感染力。文者,纹也,即人们身体和生活空间的装饰,要让人感到愉悦。初看到“故宫口红”,大部分美女会觉得是自己的“菜”。为什么?因为它带来了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没有古与今的距离,只有古与新的碰撞,皇家嫔妃和民间闺秀在这里“相遇”了。这样的产品中,包含有我们平凡生活的某种映射。这种映射,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其次,要能够带来惊喜,体现出“创”的高明。文化,大众相通;创意,却有着无限可能。好的创意,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惊喜。一个“创”字,代表的可以是没有见过的新场景,可以是某个物件儿代表的新意向,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带来的新体验。[7]笔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在部分城市的文博单位文创商品店,卖得最多的是一些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物品,比如借用传统花色图案设计的口红、背包、鼠标垫等。同时,一些看似“艺术价值颇高”的文创摆件,销量并不是很好。部分消费者也反映,在当今讲究实用性、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创消费主力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商品的多元价值,既要有实用性,还要有一些艺术情调。[8]

地域旅游文创产品的创造,绝不是对历史文化产品的原版复原,而是基于当代内容、形式、材料、功用的新创造。这需要创意者在谙熟地域文脉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当下消费者的消费喜好、消费心理,充分吸收和运用历史文化元素,并赋予历史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

“系统性创意”要求旅游文创产品的研发者应具备跨界意识,即“跳出产品本身来看产品”。这种跨界不仅仅是基于文脉呈现的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更在于与不同知识基础、行业、区域等领域的协同。因为,只有与诸多领域的协同,才会显得文创产品的特色是“从传统中来,又到传统中去”,才能使得旅游文创产品本身不突兀于旅游景区、区域乃至历史。[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