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我”视觉图形及衍生品设计文献综述

 2022-04-26 22:47:07

文献综述

中国动画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1925年由万籁鸣、万古蟾制造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问世,宣告了中国动画片的诞生。而后,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上映,万氏兄弟感触颇深,决定拍一部属于中国自己的高质量动画,于是震撼整个亚洲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了,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该片创作于1940-1941年,即万氏兄弟怀揣“以动画为武器”的信念进行抗战、反战宣传创作的时期。《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富有抗争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动画的成熟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国家政策的扶持、日趋成熟的制作技术、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中国动画进入创作高潮期,产生了大量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与实验精神的动画作品。1956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便是具有中国早期民族风格的代表性动画。动画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水墨、皮影、木偶等有机结合,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和震惊世界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中国动画当属《大闹天宫》。《大闹天宫》用孙悟空与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统治集团间的尖锐冲突象征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矛盾与斗争,其画面构成尽善尽美,如民族绘画风格的祥云和马鬃、由京剧转化而来的角色动作设计等,体现了中国装饰艺术、中国民间艺术、中国古代绘画、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的完美融合[1]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动画产业逐渐商业化,资本化,巨大的市场的份额刺激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资本利益的驱使使得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些依靠国家拨款,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制作方式,逐渐被资本市场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资本运作下的娱乐性“快餐式”动画的诞生。动画技术人员被高薪所吸引,纷纷辞职,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高精良制作的中国动画产业逐渐走向低成本高回报的资本主义产业形式。在很长世间内没有像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这种真正意义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相结合的“中国风”动画,取而代之的是低幼化动画作品[2]

中国动画的特点有三,其一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观赏中国的动画,我们能够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风貌。中国动画表现域之广泛,内容题材之丰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得益于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瑰丽的神话故事和优秀的民间传说,这是中国动画创作的宝贵基石。其二形式的多样性是中国动画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之一。中国动画片在形式上千姿百态,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同样是水墨动画,《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雁阵》缀的是贾又福的墨趣;而《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在洋溢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同时,中国动画在创作中还能够恰如其分地渗透着创新精神,将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有机地融合,吸收借鉴雕塑、戏曲、建筑、服饰、民乐、剪纸、皮影诸多艺术,形成多种多样的中国动画类型。中国动画在视觉传达上高度体现了东方艺术唯美、优雅的艺术情调。其三大众化与多样性也是中国动画创作最突出的风格之一,是汲取民间文化精髓,生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动画美术韵味,从而形成多姿多彩的动画表现形式[3]

我国既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一度也是动画大国之一。然而近年来, 我国动漫市场急剧萎缩,国产动画片年产是仅为日本的1%左右。日本现人均拥有动画5-8分钟,而我国只有区区0.0012秒。于是,外国动画“乘虚而入”, 影院市场屡遭《狮子王》、《史瑞克》、《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等重磅炸弹的轰击;电视市场的国产片比例一度只有10%左右;热销的卡通读物大多是舶来品或其翻版;文具、玩具、儿童服装等衍生产品市场,到处都是洋品牌的踪迹[4]。在对京、沪两地数千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动画市场问卷调查中,高达80%多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而国产动画却难觅踪影。外国动画垄断中国市场的现状与后果,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创作出经久不衰的经典中国魅力动画作品,值得中国所有动画创作者的深思。

杜静兰在《论影视动画中的民族文化》中提出“中国动画想要立足世界动画之林就不能完全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方式,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将传统题材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5]因此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应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路径,重拾民族化艺术的元素,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中寻找动画创作的灵感。动画艺术的民族化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现对于官方的、正统的文化记载更能够体现出民族性和传统型,也更易于世界文化的接受。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积累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封神榜》、《镜花缘》、《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这些故事都为动画艺术的故事搭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巧妙运用到动画创作中去。对于这些故事题材的加工和创作可以借鉴现有的动画片的创作经验,如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动画片,充分的挖掘了中国的故事元素,但是采用的剧作方法却是现代的。我们的动画艺术的民族化就可以借此路进行突围,深入挖掘传统题材,运用现代的剧作手法、发掘其要传递的精神实质、思想感情,以现代人的接受角度为切入点二度创作。民族化的题材是动画艺术民族化特征的重要表象,也是民族化的最能够吸引人的外在风貌,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题材内容能使动画作品先声夺人,从心理上征服观众并获得成功。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的结合是一个浩大的艺术创作工程,需要从精神内核,故事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6]

中国动画电影经过种种波折,自市场转型后就开始摸索前行,在美日动画大国的影响下艰难前行,从加工到模仿,再到合作,最终走上原创道路。原创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前行的唯一可行的发展方向,亦是中国动画再次崛起的必经之路。从消费社会的需求来看,国人对原创动画电影的渴求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优质内容的原创动画电影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7]。经过多年的模仿和超越,大众对动画电影的原创意识和要求逐渐提高,再加上迪斯尼和日本动画的刺激,使得国人的原创情怀越来越高涨,且已逐渐和创作者们达成共识,只要在质量和叙事上完美呈现,必受追捧。再如《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两部动画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动画符号,使用当下流行的视听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片,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诉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8]

与国外相比,据日本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日本87%以上的国民喜欢动漫,约84%的国民拥有与动漫形象相关的物品。日本的动漫俱乐部数以千计,出版物销售量一半以上为漫画,电视台动画年播放量达4000多集,电影院每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也达到80多部,全国动漫制作公司达430多家,并拥有庞大数量的动漫从业者。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粉丝,并无形中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9]。无论中国动画还是日本动画,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共同点在于,作品的动画创作者不仅结合了当下社会现实特性让受众产生共鸣,更通过在作品中展示各自的传统文化魅力来充分发挥动画文化在文化发展与传播、民族文化的继承以及民族精神强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动画作品能够保持长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