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鬼怪形象插画设计与拓展文献综述

 2022-05-04 20:58:05

中国民间鬼怪形象插画设计与拓展

摘 要

鬼怪作为中国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与艺术产物,有着多重研究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情况。为了将其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将以插画为画面的基本形式,进行形象的创新设计。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鬼怪形象的整理分析,以及对以往的插画视觉设计、国内外绘本研究的思考,提出对作品的构思。在未来结合中国绘画风格增加中国画的肌理,利用中国传统工笔、水墨画线条优美的特点,追求传统绘画与现代数字手绘相结合。

关键词:插画 鬼怪 视觉 文化 底蕴

引言: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民间鬼怪的分类及已有形象,并且结合具体的插画案例。分析和探究相关绘画形象特点,给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鬼怪的观念与灵魂观、神灵观有密切关系。它们的形象均曲折地反映了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知识水平,是宗教学、心理学、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理论部分:

中国的鬼怪信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夏、商、西周朝代开始,秦汉两朝受宗教影响关系,神仙修道的观念盛行。魏、晋、南北朝时代因政治混乱,国家分裂,朝代更迭,所以掀起了鬼怪搜神的风潮。宋、明、清三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在这里文献中出现的鬼怪大体理解为六类:生魂:离体的活人的灵魂。生魂因为是活人的魂魄,阳气重,故而常被地府请来“走无常“,就是帮忙去勾那些阳气极重的人的魂魄。《阅微草堂笔记》中出现过有人活着时在梦中看到了地狱的景象,或而是死而复生时看到了地狱酷刑,都是生魂的故事。鬼:《说文》曰:“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礼记·祭法》则云:“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鬼,便是人死所化的。后来加入了佛教的信仰,将饿鬼道也归为此类;到了清代,常常有把鬼和饿鬼混同的;鬼的意象,应该和汉族的幽都信仰相关。魅:《说文》曰:“魅,老物精也”,东西时间长了,就会成精,就是魅。早期的时候,魅一般是老树成精,所为木魅山鬼便是如此。到了明清时代,“妖”“魅”二者的称呼后期基本是混淆的。征兆(怪):怪是中国文化中特别的怪异,从《山海经》中就有某物出现预示着某种程度的祥瑞或者灾异:如大楚兴,陈胜王是征兆,斩白蛇是征兆,妙笔生花也是征兆。再看中期的怪异记述《博物志》、《搜神记》等,能发现几乎所有的征兆都将预示着错误,所谓事逢异常多是灾祸。“汉景帝元年九月,胶东下密人,年七十余,生角,角有毛。京房易传曰:“冢宰专政,厥妖人生角。”五行志以为人不当生角,犹诸侯不敢举兵以向京师也。其后遂有七国之难。至晋武帝泰始五年,元城人,年七十,生角。殆赵王伦篡乱之应也。”到了明清,征兆依旧是一种国人常常使用的怪异,以异事来预示个人或者国家的命运。妖:妖的本意是反常,观之欢然,览考经书,在德为祥,弃常为妖。——《孔臧·鴞赋》。妖,指由动物变化的精怪,狐黄柳白之类。动物精怪起初是氏族的图腾崇拜,那时动物精怪是力量的化身,是有神圣性在其中的;英雄和动物也常常不分,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半人半兽的恩奇都、化身为黄熊的大禹。直到唐代,《朝野佥载》依旧有“无狐媚不成村”的说法。之后,动物精怪地位逐渐地下,到明清时期,已经堕化为人形的怪异,甚至还不如人类的修行。基本是是一种无大意义的喜好恶作剧的怪异。方士:方士是中国文化中有趣的一个现象,很多鬼怪是方士的术法而已,比较知名的故事有《聊斋志异》中“妖术”的故事,其中的鬼怪都是方士的法术和人偶罢了。即,是由方士操纵的人偶或者怪异。和式神的感觉很像。再者就是关于与“灵魂”相关的鬼,这是由于人类具有一个“自我”,我们以这个“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进而认为这个“自我”是和别的东西不一样,甚至和这个肉体也不一样。是关于死亡的恐惧和想象。这是两个方面,恐惧使得人们构建出了可怕而又有报复心理的怪异;而对于死亡和死亡世界的想象则诞生了鬼怪和地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