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微纪录短片《琉光璃彩》为例文献综述

 2022-01-05 20:35:07

全文总字数:9715字

文献综述

琉璃,没有传国玉玺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夺玺故事,没有买椟还珠成语里至情至性痴人,没有宋徽宗的传奇御批“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没有曹雪芹笔下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情感纠葛。只有唐代韦应物写过一篇格调不高的《咏琉璃》,他似乎写过很多类似的诗《咏露珠》、《咏珊瑚》、《咏琥珀》,看来琉璃也只是他安利的万千美物之一。料器,古称琉璃。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料器因其制作精美、色彩艳丽而备受推崇,被称为火中雕塑。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无数传统手工艺匠人的精心创作后,料器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高淳琉璃手工艺人朱有斌,仅凭一双巧手,灵活的上下翻转,十多分钟,手下便能诞生一件精美的作品。自古以来都是火里求财不容易,料器不像石雕木雕那样慢慢雕细细琢,不受时间限制,而是一场手指和火焰的艺术,正所谓:料在火里,活在手里。

当今有很多传统手工艺题材的纪录片问世,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手工艺题材的纪录片主要是记录传统技艺的制作方法,但是这样的表现形式未免太过单一,所以要结合一些其他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和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呈现一个故事。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如《舌尖上的中国》、《传承》等,了解并深入研究到使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在纪录片中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与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代替,传统的琉璃制作技艺也被机器取代,琉璃市场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时代利益的冲突下,传统的琉璃制作技艺的发展和继承确实值得人们注意,这份传承已久的手工制作技艺的现状,应该通过更多途径展现出来并引起大众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关注。

对于镜头语言在非遗纪录片中的运用,王立影在《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lt;舌尖上的中国gt;系列为例》[1]中指出,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指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即受众可从镜头所拍摄主体及景别的转变、色彩的构成、运动镜头、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以及蒙太奇的编辑手法等,感受到拍摄者透过镜头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要为观众呈现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需要具有艺术韵味,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拍摄手段,不同方式的镜头语言,要与纪录片内容所表达的故事和思想相呼应,才可以为观众呈现一部有品鉴价值、视听语言丰富、极具艺术韵味的纪录片。

镜头语言作为影像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傅晓姣在《当代影像镜头语言研究》[2]中提出:镜头语言虽然是当代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内涵上的深刻化,打动人心的情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对镜头语言有一种心理效应,镜头语言有着情感语言的表现功能,镜头语言的运用要和影片本身联系起来,意在加强视觉冲击力,会使画面更具备感情力度。镜头语言如何恰当的表现影像内容,回归叙事的本质,在增添艺术成分的同时兼备精神价值,这是当代影像镜头语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统手工艺题材的纪录片以纪实性的影像和多种叙事的表现手法成为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的有效形式。董昊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3]中提出,非遗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深入而全面地表达非遗, 全方位地呈现非遗, 因而非遗中的技术、文艺、实物等首当其冲是纪录片叙事的切入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单纯的技艺展示, 对于创作题材的活态展示, 可以选择独特视角、风土人情、时代气息等。切入点的选取不能一味投其所好, 寻找猎奇、新颖的点, 要建立在求真务实的理念上, 为全方位展示非遗的精髓而选好角度。”传统手工题材的纪录片可以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的视野,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让大众了解非遗,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这种方式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崭新的平台。非遗纪录片不仅要传承传统制作技艺的文化精髓,也要满足大众的观赏情趣、视听喜好。用更好更有趣更丰富的叙事方式和视听元素, 达到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传承表达的双重共赢。

卢广斌在《体验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4]中提出,视的本体语言是镜头语言。镜头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一部纪录片的成败。学会用镜头语言遣词造句, 也是每个纪录片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同故事片不能是“配画面的小说”一样, 纪录片不能过分依赖解说词, 而忽视镜头画面的本体语言。必须强调运用自己的语言———镜头语言说话。文字解说只能是一个说明性的辅助工具, 善用镜头语言去叙述, 应是纪录片的基本功能。面对一个题材, 如果不能用准确独到的镜头语言表述, 那么影像记录本身将变得平淡而苍白无力。精于运用镜头来扩展影像画面语言的含义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成败。纪录片要求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集声、光、画、剪辑等一切艺术手段于画面, 创造出艺术化的镜头语言。创作者依据纪录媒介表达对生命、生活等诸多命题的价值判断, 让镜头说话, 并依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和共鸣。”要善于利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在真实性纪实性的基础上去叙述确切题材的纪录片,利用镜头语言叙述一个题材,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关于中国纪录片诗意化表达研究,岳晓东在《纪录片:生活的诗意性表达》[5]中提出,18世纪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从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所遵循的不同原则的角度, 将文学分成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类。前者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后者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我们认为这种创作精神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电视作品创作。从根本上说, 纪录片是诗化的现实主义作品, 既是真实的, 又是具有素朴的诗意的。我们借用了席勒的“素朴的诗”这一说法来阐释那部分日常生活题材的纪录片的美学特征。纪录片对日常生活的表达真实而具有诗意的, 而且这种诗意不是浮华的浓彩重墨的,而是素朴的内蕴深厚的。”纪录片在保持其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其诗意的体现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中,以高淳琉璃为例,表现在琉璃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情趣的结合。琉璃造型的设计与审美相结合,可以体现出具有诗意的美学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