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在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中,镜头语言日益多元化,我们生活在今天的网络时代,随着传媒艺术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视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历程,影视拍摄的门槛逐渐降低,接触影视拍摄的人群越来越多,各类视频行业的交集与融合,在相互碰撞中日复一日的推动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前进。纪录片摄像的表达在影视艺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开始对既定拍摄思想框框架作出突破,一直固定的传统拍摄模式与思维得到转变,开始注重画面质量,结合多角度的镜头语言来丰富纪录片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在拍摄中开始注重拍摄的手法运用以及影片节奏的掌控,对纪录片而言这是传统与新时代的碰撞,碰撞出更贴合新时代人们审美的需求,用镜头语言来传达对影片的直观认知,用镜头语言定位影片风格
由于纪录片的独特性,在近些年纪录片的创作成为了特别被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是文化多样性时代性的进步,同时也是促使纪录片在美学上的进步。现今人们对纪录片文化的认知过于片面,对纪录片的印象大部分还停留在简单的用视频记述事实一类,但实则随着“互联网 ”与影视艺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也开始注重将实际与美进行结合,在记录的同时更注重于如何体现画面美,在保证中心内容表达的同时凸显出视觉艺术的美感,纪录片在表达上开始注重摄影手法以及节奏的表达,开始注重风格的分类。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他的创作主体是人与物的结合,拍摄者如何在人与物中权衡,这时拍摄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浅析人物短纪录片摄像的创作特征》[1]中范霄云写到:“拍摄手法在一部好的人物短纪录片中至关重要,长短镜头、大小景深等不同拍摄手法的应用能够对纪录片的风格和叙事逻辑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人物短纪录片往往取材于真实生活,拍摄的事物往往具有稍纵即逝的特征,摄像师不仅仅要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更要使其拥有一定的艺术感,以凸显主题。这就需要摄像师掌握非常专业的摄像技巧,在捕捉现场细节时能做到拍摄手法的准确选择。”在这个新时代对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定义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也应该是注重利用拍摄手法展现被拍摄物的情绪以及利用节奏来给片子的风格作出具体的定位,在带动观看者的情绪的同时提升参与感或者说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这说明拍摄手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观看者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影片所传达的态度以及风格。
关于对非遗的艺术化表达,傅国春在《文化传播意义下的非遗纪录片创作》[2]中指出:“非遗纪录片需要故事化的叙事技巧。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会为影片带来极强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赢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艺术创作的节奏性会为人们带来和谐的审美享受。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也离不开张弛有度的节奏营造。《舌尖上的中国》在叙事节奏的打造上颇具匠心。在画面的剪辑上,注重长短镜头的搭配,大小景别镜头的搭配,明暗镜头的搭配;在情节的安排上,基本上三五分钟安排一个小高潮,张弛有度的节奏始终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非遗纪录片想要吸引受众,也应该重视打造精致的视听效果。”这体现出影片节奏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对《舌尖上的中国》而言,对节奏的把控是一大特色,这造就了《舌尖上的中国》独有的影片风格以及后来的成就。因此在影片中节奏的控制对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也就是影片的风格定位是有着相当的影响的。
在《关于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分析》[3]一文中王乐对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说,在总结中王乐写到:“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拍摄过程中,巧妙运用多种拍摄手法,可以取得更加真实、生动的画面效果。根据纪录片主题合理选择拍摄视角,采用黄金分割法等对拍摄画面进行设置,并采用时间压缩和蒙太奇手法等做好镜头衔接,可以确保纪录片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给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说明了拍摄手法在记录影片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对画面还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这时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根据对自身影片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在拍摄一个镜头时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拍摄。
唐智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及其运用探究》[4]中提到:“为更好地展示实际效果并维持真实事件的直观再现,摄影者可以采取电影拍摄的手法来加强对镜头的有效使用,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不需要固定镜头。在长距离拍摄中,摄影师应避免挤压镜头。因为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照片的真实感。对于环境的交代可以采用摇镜头,摇镜头比较侧重与场景的有效调度,可以让不间断镜头来及时记录某些事物和人物在这个阶段的具体状态和情境。拍摄者和编导应尊重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了解二者之间的特定必要条件,通过角色和事件的动态来实现真实的感情,并提高镜头整体的可信度和完整性。”这样既定的拍摄方法似乎早已注定了纪录片的风格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这只是对于普遍的纪录片拍摄中前辈们总结出来的靠谱的套路,并不是指只能这样一成不变,我们在针对不同的场景时仍然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既然要做出改变问题之然就会随之而来,如何在改变时使所有的镜头仍然能够统一在一个风格里。
在何惬的《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研究——以《丑角.拾遗》为例》[5]中针对空镜头的运用写到:“在局部故事告一段落时,空镜头除了有转场的作用以外,还可以交代时间的变化。例如一个 钟表的空镜头可以交代时间正在流失,亦可以交代时针所对应的现在的时间节点,夕阳可以交代今天的结束,日历可以交代一段时期的过去等等。在《动物世界》中,一群饥饿的狮子正在围捕一只落单的水牛,水牛从狮群中成功突围逃脱,狮群饿着肚子回到栖息地,这时一个太阳落山的空镜头出现,意味着今天的捕猎行动告一段落,狮群捕猎失败,这样既压缩了晚上的时间,也为第二天再次的捕猎埋下很强的伏笔。”空镜头几乎是所有的影片都有的镜头语言,在这一段的描述中主要讲的是时间的变化,但这一同样的拍摄手法的运用用在不同风格的影片中给人的感觉又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运用》[6]一文中闫宏提到:“从长镜头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长镜头是一种单一而且完整的片段,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 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 因为, 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 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例如,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中在讲关于采莲师傅采莲的过程就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 用较长的时间和镜头详细的拍摄了采莲的全过程, 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采莲师傅在淤泥中采莲去挣钱而后养家糊口的艰辛, 想象一下, 如果拍摄人员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叙述一下采莲师傅的艰辛, 只是切入一些很短的镜头, 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呢?结果就是让这段叙述变得相当苍白无力。”长镜头拍摄手法作为纪录片拍摄很重要的一个手法,运用的好且用在适当的风格中那自然是景上添花的,但如果运用的不好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那就只会给影片拉分,我们又该如何在拍摄中去抉择用与否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