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实用性规划研究——以蒋桥村为例”文献综述
摘要:对村庄实用性规划的概念和定义进行简述,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村庄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的区别、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实用性 研究简述 村庄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村庄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香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致力于研究村庄实用性规划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今后村庄实用性规划指明发展道路,为“蒋桥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村庄实用性规划。
村庄实用性规划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村庄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而提出的新角度。
目前我国农村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村庄风貌等方面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定差距。新时代以来,村庄实用性规划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着,鉴于此,本文从国内外村庄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出发,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对村庄规划和村庄实用性规划进行了研究。
1 国外村庄规划的研究概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1]。如果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将严重制约国家城市建设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村庄规划历史进程,大致可以概括为村庄基础设施转变、村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及村庄思想转变等三个阶段[2]。村庄基础设施转变阶段是指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电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如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德国、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韩国“新村运动”、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的“新村建设”。村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是指采取一系列项目和政策,着力发展村庄旅游、村庄民宿等第三产业发展,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村庄经济增长。如二十世纪90年代的美国村庄发展、二十世纪70-90年代德国的村庄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后韩国的“新村运动”、1975年以来日本的“新村建设”。村庄思想转变阶段是指开展“农村启蒙”,兴建文化教育场所,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和改变当地农民精神面貌,为村庄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如二十世纪70-90年代德国的村庄发展、1975年以来日本的“新村建设”、二十世纪80年代后韩国的“新村运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村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村庄振兴的模式主要是以传统农业模式为主,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良农业生产设备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结合村庄娱乐休闲和村庄文化建筑等也逐渐形成村庄旅游、村庄民宿等新模式[2]。这些模式通过当地村庄居民,利用当地村庄资源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体验村庄生活,融入当地文化、民情风俗,参加当地相关活动,还能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促进游客对相关村庄专业知识的了解。目前,国外兴起的村庄旅游模式有:日本的农家民宿、地产直销、假期旅行、体验活动,欧洲国家的休闲观光度假和务农旅游等方式[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