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校联合毕设——长城(北京密云段)区域更新景观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4-05 21:31:05

  1. 研究对象、概念和内涵

长城保护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重大价值;作为世界现 存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遗存,在人类文明史上拥有杰出的地位。2006 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局启动了 “长城保护工程”,制定并实施了《长城保护工程 (2005-2014 年)总体工作方案》。自此,中国开启了长城保护史上的第一轮国家工程,2006 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长城保护条例》。

长城规模宏大,所以《长城保护条例》提出了“整体保护、分段管理”的要求,实行 “整体保护、属地管理”的管理原则。据此,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提出设立“三级长城保护规划体系”作为“分级保护”的手段。即:经由(国家级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省级长城保护规划和重要点段长城保护规划3级层次。

总体规划贯彻了国家对长城总体保护的要求,省级保护规划是长城所在地省制定的具体规划和保护措施,重要点段规划是对长城重点段的具体管理和保护。[9]

实施长城保护工程,不仅是对中国北方以农牧交错为主的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及地理景观予以完整保护,还包括保护长城所承载的管理制度、建筑技艺、军事防御、商贸交流、交通体系以及民族迁徙等信息,更是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长城这个文化遗产进入了一个以“整体保护”为目标的新阶段,意味着长城保护能力将获得实质性的全面提升,也意味着这一人类伟大的遗产保护工作将开启一个新的开端。[5]

长城具有极高的考古以及研究价值,近些年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长城的保护管理研究。在长城保护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长城保护管理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以及基础工作的制度化、精细化,结合长城沿线各地实际不断创新,在建立了完善的长城法规体系的同时,还进行了执法与专项督查。国家此外还进行了对长城的预测性保护,通过汛期安全排查和保障实施日常养护项目、长城监测技术应用探索、长城世界遗产地监测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为了能够拉近长城和大众的距离,国家把长城和文旅相融合,弘扬长城的文化价值,长城是传统的重要旅游资源,在国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长城开放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长城开放利用和文化旅游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延伸,由点式景区为主的传统开放利用形式,逐渐向“以点呈线、以线连域、跨行政区、跨国家合作”的整体格局发展。在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宏观背景下,长城开放利用大体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以长城墙体及其附属物等本体作为景区主要吸引物形成的旅游景区,第二种是依托长城,以区域内综合资源为吸引物形成的旅游景区,第三种利用形式主要表现为将长城关堡、卫城、村寨作为居住体验的休闲度假功能区,第四种利用形式为超越实体的博物馆与信息化数字平台。

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也加大了对长城的宣传,通过大众的力量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同时也积极与国外展开交流,和国外的长城遗址展开合作,交流保护历史遗迹的经验做法。[10][11]

    1. 长城的文化遗产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典型建筑遗存,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拥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反映出长城沿线地带的典型地理-文化特征——不同生业之间的冲突与交流互动,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促因。长城,不仅属于超大型文化遗产,还因其分布范围涉及中国北15个省份的404个县市,具有系列遗产的特征。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积淀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不紧是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还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长城作为景观的重要作用如下:

  1. 长城地带的自然景观与地理分界线特征。
  2. 长城地带的地理-历史特征分区。
  3. 长城地带作为亚洲内陆交通线是沿线文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 长城呈现了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文化景观。
  5. 农牧交错地带的人地互动方式。

长城的文化价值:(1)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学基本题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