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城市滨水步行街消费空间研究——以南京“水街”为例
消费空间是城市空间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当前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的消费空间伴随着内城更新已经开始向消费空间符号化转变,文化成为消费空间中重要的符号元素。可以说,西方城市和消费空间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近年来,国内许多新型消费空间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南京1912等别具风情的街区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除文化外,消费空间的符号又增添了场景、体验等新元素,成为游客和居民最主要的消费对象[1]。本课题以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水街”为案例,通过对滨水步行街类型的消费空间的景观设计特点及使用者满意度的研究,探索滨水步行街消费空间构建的特点与机制。
1.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
20世纪60年代初,伴随着西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许多国家开始由原来的生产中心、工业中心转变为消费中心、文化中心。这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转变,人们的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简单的物欲需求,而是增加了文化艺术方面的物质商品消费,并且成为了社会与空间建立联系的特殊动因[1]。消费文化的发展与空间资本的运作相互作用之下,城市空间的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出现了大量具有符号化的新型消费空间。
城市中的消费空间依附于空间之上,空间是城市消费的物质载体,消费和空间相结合才能组成消费空间,因此消费可以被理解成为 “空间中的消费”。换个角度可以发现,空间是一种既能被生产也能被消费的产品。在新型消费空间中,消费者更倾向于以空间本身为主要消费对象,即空间消费。由此,“空间中的消费”便向“空间的消费”的转变了[2]。
2.国内外对消费空间的研究概况
2.1.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步行街消费空间相对国外来说,虽然起步比较晚,且几乎都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和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但是伴随着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多的以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这些因为经济全球化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新型消费空间又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头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