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背景
在城市化加剧的当今社会,“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城市记忆,能展现城市特色。保护更新历史街区成为了保护城市特色与传承历史的重要手段[1]。虽然随着各地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的实施与完成。大众渐渐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人为性破坏[2]。本人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视角切入,针对青果巷的街巷肌理形态、古建筑的修缮与空间整合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能找到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1.1相关研究综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保护和改造,是当今城市建设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研
宄议题,在城市规划设计学术领域都有大量理论资料和实践信息可供研究。在196年发布的《威尼斯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历史街区”概念,并将其相关保护问题提上议事议程[3]。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件中。2015年4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第一批共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由此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4]。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历史街区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因其重要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研宄是全球学术界核心议题之一。与国外历史街区相比,我国历史街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各地政府保护力度和保护措施方法也有区别,国内学术界真正开始关注和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年限也不长。现在我们熟知的成功改造项目也不是很多,比如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等。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出“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在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工作报告中开始强调“历史保护”。1982年,我国首次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公布了国内24座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年,人大审议通过文物保护法,我国建筑文物的保护进入法治阶段。1985年,我国首次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实践项目——黄山屯溪老街也在同年开始建设。1988年4月,《苏州宣言》强调了历史街区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它倡导尊重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呼吁采取有效和科学的措施保护城市遗产和城市文化,加强公众参与,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保护和延续历史街区文脉[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