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丹凤街周边地区历史演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分析整理,从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入手,通过现状调研,对丹凤街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街巷格局、图底关系、建筑立面和建筑风貌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形态的变迁和商业液态演变的规律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未来对于南京的城市发展变迁历程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丹凤街历史街区 产业转型与发展 未来
-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的地域性人文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识、商业形态以及体现其独特文化氛围的社会与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城市吸引、发展旅游业及商业的重要手段之一。丹凤街是南京重要的历史街巷,在近现代时期曾经是民国众多文化名人的居住地。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中,丹凤街从南京手机一条街到龙虾一条街,不停在转变功能。这张历史演变的背后,反应了南京主导产业的转型和商业运营方式的换代。 对丹凤街展开研究,有助于深度认知南京的城市发展变迁历程。
- 丹凤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脉络
2.1历史街区的内涵
从目前发表的文献看, 城市历史街区(historicurban quarters)应该是保护区(conservation place)和城市街区(urban quarters)两个概念的融合体 。最早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的是 1967 年的英国的《城市休闲法案》 。而城市街区这个概念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 Tim Heath 等人将之归纳为“具有相对较小尺度、混合功能、良好的步行环境(满足但不鼓励使用汽车)、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建筑以及使用权的多样化”。历史街区的保护经历了三次保护思潮 。第一次保护思潮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单体建筑上。第二次保护思潮保护范围扩大到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上 。Burtenshaw 对此评价为“除了视觉的 、建筑的和历史的品质外 , 对地区功能特征以及对保护建筑有利的经济功能的考虑都作为了保护的重点 。”到了第三次保护思潮时期, 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保护政策的制订成为主角。与早期的保护政策关注遗产本身的历史特性相比,现在的保护政策更注重遗产的未来。Ashworth 和 Tun-bridge 认为当前与未来的土地利用 、交通系统 、地区人口及社会结构等 ,都应包括在实施保护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中。
2.2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在 1986 年公布的《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但该《通知》并未阐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义。 200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定称谓。 2005 年建设部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将“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画上等号。 直到 2008 年颁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才对历史文化街区做出明确定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在此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终于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由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历史文化街区”两种称谓的历史原因,以及文字概念上的差别,部分地区的保护规划仍保留了两种概念。 比如 2014 年获批实施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依然保留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并将“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细分出来,把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以城市街区为主要特点的历史保护地区称之为 “历史文化街区”,把历史城区范围外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和历史保留价值的村、 镇以及以自然历史遗迹为主要特点的地区则称之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2.3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