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背景
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城市居民对住房的要求从有室可居转向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和健康的追求。尤其是当前社会关系淡漠、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居民的健康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升住区品质和促进居民健康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1]。同时,在存量规划逐渐代替增量规划的背景下,对旧住区的更新改造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2]。本人以南京一个八十年代建设的住区——锁金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个已经存在三十多年的老住区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来探讨在健康城市背景下住区更新的策略和方法。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健康促进
国外对健康促进的研究在20世纪就已出现,开始主要存在于公共卫生领域,后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外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学阶段,以医学为主,缺少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第二阶段是行为阶段,开始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利用教育和政策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第三阶段是社会与环境阶段,即人们认识到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受社会和环境的制约[3]。国外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研究并不多。
而当前,国内关于健康促进的研究多为从卫生医疗角度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研究也不够多,且不深入。关于健康促进的实践,我国目前以北京、上海为主的多个城市都对健康促进展开了实践研究,通过政策的制定及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
- 健康社区
1984年,健康城市的概念在加拿大“2000年健康多伦多”的国际会议上最早被提出。会议上,第一次从城市角度提出人们应享受与自然环境和谐社区相适应的生活方式。1986年,Hancock等在健康城市会议上正式提出“健康城市”概念。目前,国外对健康城市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宣言、宪章等形式,健康社区理论研究多包含在健康城市的研究中[5]。而关于健康社区的实践研究也有很多成果。1986年健康城市项目在里斯本会议正式启动,在这之后,各国逐渐开展健康城市相关工作。至今相关实践已渗透到各国约7000个社区中,其中典型代表有美国、加拿大、英国等[6]。
目前,国内关于健康城市及健康社区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和对相关实践的分析,也有对物质空间环境的剖析,还有对城市规划的分析。在健康社区的实践方面,从198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的活动。1994年,正式加入到全球健康城市建设中[7]。北京、上海、重庆、苏州等城市陆续展开健康城市活动。不同地方的健康社区建设活动主要包括:社区健康环境、社区健康意识、社区健康行动、社区健康消费等。这些健康社区建设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缺陷[8]。
- 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目前健康城市的建设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尺度,缺少对居住区的微观尺度上的相关研究[9],本课题立足于城市旧住区,以锁金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健康城市的视角下,探讨在创建健康环境的同时,减少伤害风险的城市居住区更新策略,旨在为城市规划等相关人员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在促进健康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得提高安全性,从而提高城市健康的可持续性的信息。希望拓宽健康城市在居住区的空间尺度上的理论研究内容,并对住区更新的理论研究有所补充,弥补以往在该层面上理论研究的不足,以期对今后基于健康城市的住区更新策略研究提供借鉴。
- 实践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基于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居住区更新策略的研究,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传统居住区的社会和住区空间环境问题,以期提升住区公共空间品质以及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10],本文从健康城市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市锁金村居住区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建立健康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住区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住区存在的不符合健康城市建设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形成一套关于既有住区更新策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将从健康城市建设的视角指导我国传统居住区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结语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旨在引导各城市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11]。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对健康城市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尚缺少系统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健康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更新的研究成果则更少[12]。本文基于健康城市理论,结合社区更新的方法,以南京市锁金村为例探索既有居住区的更新改造策略,通过社区更新优化改善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营造积极健康的住区环境,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并促进公众参与住区生活和管理。期望通过此研究为促进健康的住区优化提供思路,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