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意愿的空心村问题与治理研究——以四川石桥沟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2-07-20 19:30:27

文献综述

基于农户意愿的空心村问题与治理研究——以四川石桥沟村为例

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意味着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社会,但同时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空虚、房屋空置、土地闲置等一系列空心村问题频发。空心村问题引发了农村人口结构畸形生长、农村土地资源巨大浪费,同时还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进程,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治理空心村,完善乡村整治机制,已经成为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平衡城乡差距、集约使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民民生问题的重要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对西南地区具有空心化现象的村庄进行现场踏勘,经过数据调查和资料分析对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规划治理建议。

1空心村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农村劳务的大量输出,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出现了一定比例的闲置用房和闲置农用地,这类村庄统称为“空心村”。

空心村不单单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化,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经济上的空心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步形成,农村的经济基础差,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匮乏,导致大量资本流失。二是土地上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农村宅基地的废弃和农用地的闲置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日增加,部分人修建大量新式农居,原有房屋不愿拆除,导致农业用地范围的扩大,土地资源浪费。另一部分人选择在城市购置房屋,举家迁移,原有老宅和农地就此闲置。三是人口上的空心化,城乡差距加大,城市的优异环境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乡村只剩下老弱病残。这也导致“三留守”等社会问题突出,农村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学历构成等多方面失衡,农业经济发展停滞。

2 国内外对空心村的研究概况

2.1国内研究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农业经济解体,城乡差异加剧。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格局对立的矛盾冲突下,空心村问题较国外更为突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正式空心村问题,但相关学术研究早在1996年便已开展。学者们从经济、地理、人口等多角度综合研究分析空心村内涵、动力机制、演变形态、消极影响、治理对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