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的编制,应该着力于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复杂系统之下,纯粹的空间美学是不足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的(黄嫦玲2016)[1]。
规划设计着眼于解决聚焦在仙林高铁周边片区发展的问题,根据仙林新城的特质,从城市发展、站点定位与空间设计进行分析。
2.1 高铁效应与新城建设的相关研究2.1.1高铁建设的区域空间极化作用高铁的建设对其沿线片区将会产生一定的区域性作用,依据各站点城市的发展状况而言,此区域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即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
所谓正面积极作用,表现在高铁的建设无疑将带动客运效率,加大区域间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激发沿线站点城市的结构性重组、分配,进而提高沿线城市的集聚度,加快区域网络化的形成;所谓负面消极作用,表现在并不是全部的沿线城市都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升,对于本身实力较弱的城市,将极有可能面临着由于交通外流分散而被削弱的风险(伊曼璐2015)[2]。
这个结论同样在城际轨道交通的研究中适用:王世福(2012)[3]在广佛市民地铁跨城活动的空间分析得出,首位度较高的广州对周边城市具有明显的吸聚性,佛山市民对开通后的地铁线有着更明显的依赖性,即地铁的开通具有扶强抑弱的空间极化效应。
2.1.2高铁新城的阶段性发展态势新城住区的空间形态受新城的政府决策、建设模式、发展基础等多因素的主导,其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杨卡(2008)[4]在南京仙林新城空间演变与分化中得出仙林属于典型的征地起城式建设,在规划提出南京都市圈发展布局构想后,将仙林地区确定为城市东进发展的主要地区,并于其后的政府规划中将仙林确定为教育、科技、住宅和休闲的重点发展区域。
因此沪宁高铁与仙林大学城可以看作是基础设施先行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带动地区绅士化进程的典型。
除了刺激经济与产业以外,高铁枢纽效应下的新城建设把大学城发展作为初期阶段的发展手段,对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有培育城市的服务社会、陶冶功能、塑造城市人文特色的文化精神作用(田银生2005)[5]。
2.1.3高铁空间效应的均衡发展研究高铁网络逐步完善,而高铁空间效应所带来的新现象逐步出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