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3552字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思路1.框架结构基础设计在框架结构基础设计上,通常需考虑地基承载力等因素,针对软弱地基可采用柱下条形基础,提高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当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超过4m时,需做好基础部位的适当加宽设计,并且对连接部位适当加强。
针对新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将新旧基础间的净距控制在基础间高度差的2倍左右,或采用打抗滑桩的方式做好基础的加固,并通过调节基底附加应力的方式保障新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度、层数上的一致性。
2.截面尺寸的选择梁柱截面尺寸是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基础,应依托梁端塑性铰的形成保障梁体延性,确保柱端在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可有效抵抗地震作用,使节点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基于此,应严格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9)进行梁、柱截面尺寸的选择,确保柱与梁的线刚度比值大于1,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大于梁端,使强震作用下柱端截面屈服产生的塑性转动小于梁端,防止形成层侧移机构,以此增加延性,满足强柱、弱梁、强节点的构造要求。
3.框架柱配筋计算。
在框架柱的配筋率计算上,应遵循对称配筋原则,注意把握以下几项设计要点:(1)基于抗震规范要求,在边柱、角柱、抗震墙端柱处于小偏心受拉状态下时,应确保柱内纵筋截面积同比计算值增大25%左右;(2)将框架柱配筋率调整为计算值的1.2-1.6倍左右,将角柱、边柱、中柱配筋分别扩大1.4、1.3及1.2倍;(3)在框架柱箍筋选型设计上,应尽量采用菱形或井字形箍筋,以此发挥对混凝土柱的约束作用;(4)针对二、三级框架结构,应选取焊接工艺完成底层柱与底部加强部位纵筋的连接处理,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3%时,应确保箍筋直径≮8mm。
此外,在针对多层框架结构进行配筋计算时,应考虑到框架结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尺寸大小以及地基软弱土层厚度,可适当调节框架柱的配筋率,并且在纵、横两个方向分别增设基础梁,实现合理配筋。
4.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柱剪力以往在针对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柱剪力进行计算时,主要以风荷载面积作为计算依据,但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对于不规则、不均匀的建筑物则不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