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两种方法的对比
一、自闭症的概念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由大脑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系统广泛发育障碍,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行为,起病于3岁之前,其核心障碍为社会交往障碍[1]。
二、同伴交往的概念
朱智贤(1989)将同伴交往定义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同伴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而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或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互动模式就是同伴关系[3]。张文新(1999)提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时指出,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幼儿童交往[4]。李幼穗(2004)认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5]。陈益(1996)将同伴交往行为分为积极行为,指那些促进同伴交往的行为,包括领导、提问、支持、注释及其它。消极行为,指哪些不利于同伴交往的行为,包括说难听话、打人撩人、抢占玩具及其它[6]。卢乐珍(2002)曾针对自由活动中观察到的同伴交往行为,按其性质划分为正向行为、负向行为、中性行为。将对同伴所采取的友善的动作、表情、语言归入正向行为的类别;将拒绝的、攻击性的动作、语言归入负向行为;剩余的为中性行为[7]。
三、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相关研究
1、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
高志娟(2013)认为自闭症儿童在交往认知方面不能很好地“读懂”同伴的交往意愿,当同伴发起主动交往的时候,往往不会及时做出回应。其次,自闭症儿童口语发展较慢,表达能力较差,并缺乏面部表情与目光接触,对同伴比较缄默。再次,自闭症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动机与意识,在语言沟通上既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之,自闭症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交往互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社交、沟通交往的严重障碍,处于人际交往孤立状态,很难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