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3 09:49:09

《杭州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搜集并整理已有的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相关资料,主要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就“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一些研究建议。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定义; 测量工具;影响因素

一、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这一课题,国外的研究发展比国内较为成熟,研究也较为全面系统。相关学者从职业倦怠出发引入教师职业倦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理论、测量方法、产生原因、表现、影响等。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将本在词典中意为耗尽、精疲力竭的“burn—out”作为“职业倦怠”这一专业名词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并进而推动了其他研究者在这一领域进行广泛研究。[1]“职业倦怠”一词自诞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曾对其定义进行过界定。目前职业倦怠的三个成分: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效能感(Efficacy)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但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主要分为三类定义[2]:

一类是以佩斯(Pines)和法卜(Farber)为代表的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职业倦怠没有精神病理学原因,但是存在典型的疲劳症状,如心理或情感耗竭、疲倦、抑郁等,并且倦怠状态与工作相关,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会导致个体成就感和工作绩效下降。

另一类是以奎内斯(Cherniss)、埃特森(Etzion)为代表的职业倦怠动态定义,即将职业倦怠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认为职业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在长时间里,无论个体是否能察觉到这种应激,个体都会逐渐地感到情感上的疲惫,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也开始改变,这个过程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