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坚持性培养途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坚持性对于学前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了以往关于幼儿坚持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幼儿坚持性的概念、坚持性行为的分类、影响坚持性的因素以及培养幼儿坚持性的途径等方面。对坚持性的概念的界定为:坚持性是指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赖灿成将坚持性行为分为兴趣型、服从型、成就型三种;影响幼儿坚持性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培养幼儿坚持性的途径有:通过游戏、兴趣、体育活动、环境等方法培养幼儿坚持性。
关键词:幼儿; 坚持性; 行为观察;培养途径
一、坚持性的概念
国内关于坚持性的研究始见于1988年赖灿成《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坚持性在心理学中的定义主要是从自我控制和意志品质这两个视角出发来定义的,现在也有研究者从学习品质这一视角来研究坚持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者认为目前关于坚持性概念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异同:
《儿童心理与教育实用百科全书》中将坚持性定义为:“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排除障碍,朝着已有目标前进的意志品质”。[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学习品质的坚持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品质。徐启丽在对《指南》的解读中认为“专注地阅读图书”、“能够专心地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遇到困能够难坚持而不轻易寻求帮助”、“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三根问到底”等都是坚持性的表现。[2]近年来,专家对坚持性的概念给予科学的界定:坚持性是指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
二、坚持性行为的分类
赖灿成在《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1988)中将幼儿的坚持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
1.兴趣型:其坚持行为主要受活动兴趣的支配,他们往往只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较长时间地坚持完成任务,而在兴趣较弱的活动中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他们往往把不能坚持的原因归结为“不好玩”。
2.服从型:其坚持性行为主要是为了顺从成人的要求,他们在活动中显得被动,没有愉快的表情。不管是否对活动感兴趣,都默默地坚持完成任务,他们认为凡是大人叫他做的事就应该做好。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