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与信任的关系
摘要: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之中,既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又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以及将社会整合为有机整体的粘合剂。心理学家以及组织管理学家通过对信任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二元互动模型、理性选择模型、动机归因模型和可信赖程度—合作双螺旋模型。背叛行为会对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因为某种利益驱使,为获取利益产生欺骗动机,让信任受损。国内外学者对信任,欺骗的定义等内容都做出很多的研究。
关键词:欺骗;信任;关系
一、文献综述
(一)有关信任方面对的研究
1、信任的定义
Kim,Ferrin, Cooper 和 Dirks (2004)认为信任本身包括信任意向(trust intention)和信任信念(trust belief)。信任意向指愿意承受信任他人带来的风险, 信任信念指感受到他人的可信度, 包括他人的能力、善良和正直。在信任关系中, 信任方和受信方是最重要的两个参与主体。一旦信任方针对受信方的信任意向或信任信念降低了, 就意味着出现了信任违背(Kim, Dirks, amp; Cooper, 2009)。国内学者何友晖等(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 2007)认为中国人信任特质的形成靠道德楷模的示范。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是交换与交流的媒介(郑也夫, 2001)。张建新等(张建新,张妙清, 梁觉, 2000)区分了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认为当代中国人不仅有特殊信任,也表现出对血缘和裙带关系之外的人的普遍信任。罗家德(2007)也做出了同样的区分。李伟民等(李伟民,梁玉成, 2002)认为特殊信任是根据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所确定的有选择倾向性的相互信任即特殊信任,与根据有关人性的基本观念信仰所确定的对人的信任即普遍信任。王绍光等(王绍光 刘欣,2002)也认为,中国人不仅信任与自己具有血缘家族关系的人,而且也信任与自己具有亲近密切交往关系的个人,中国人的信任中包含有以观念信仰为基础建立起的普遍信任。
2、关于信任受损原因的研究
根据信任受损的原因, 信任违背可以被分为能力型违背、正直型违背及善心型违背三种类型。具体而言,因能力不足而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造成信任受损即为能力型违背, 例如, 因为不够努力而没有顺利完成他人交代的任务。因诚实品质问题造成信任受损即为正直型违背, 例如, 因为撒谎导致信任关系破裂。因缺乏人性关怀造成信任受损即为善心型违背, 例如, 公司大规模突然裁员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受损。其中能力型违背和正直型违背受到了较多关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 大量研究表明信任违背会造成各种消极影响, 例如心理契约受损、报复行为以及动机模糊的不合作行为等。人们往往因为信任关系的破裂而承受严重的经济代价、情感代价和社会代价(Bottom, Gibson, Daniels, amp;Murnighan, 2002)。因此,如何修复受损的信任关系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信任修复不等同于信任恢复,受损的信任关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而很难被彻底恢复(Schweitzer,Hershey,amp; Bradlow, 2006; 姚琦,乐国安,赖凯声,张涔,薛婷, 2012)。已有的信任修复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展开, 一旦信任关系遭到破坏, 人们会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对信任违背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