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者对害羞表情的加工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09:42:12

社交焦虑者的面部表情加工机制

摘 要 文章对社交焦虑者的面部表情加工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其中涉及社交焦虑障碍的概念、面部表情的含义、情绪诱发机制。从行为学方面和神经机制层面出发阐述了社交焦虑者的面部表情加工机制,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的表情性质、加工机制中的注意偏向、被试类型,最后指出了社交焦虑者的面部表情加工机制研究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社交焦虑 面孔 表情

1 引言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 其典型症状是, 在与人交往、在人前行事或被观察、被评估时, 表现出持久的恐惧(Silvia, Allan, Beauchamp, Maschauer, amp; Workman, 2006)。面部表情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重要交流形式,能够传递社交环境中的重要信息,如潜在的威胁或奖励对正常的社会交往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者对面部表情的加工存在异常。对面部表情的加工异常,可能是导致社会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宏艳,2013)相较于社交焦虑者,社交能力强的个体非常善于利用社会化信息,尤其是面部表情这种重要的信息源(刘宏艳, 2014) 。

目前,对社交焦虑的研究体现在行为学层面和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技术对其神经机制进行了考察。

2 行为学层面的研究

2.1 焦虑情绪的诱发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一般在某种情境下才可以启动。情绪启动范式( Fazio etal,1986)相比自陈报告更容易诱发焦虑情绪。一般认为,个体在情绪启动任务中会对启动项进行不同程度的情绪加工( Houwer,2001) 。这类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相容效应: 启动项和目标项的情感效价相容的情况下,被试判断目标项情感效价的反应时快于启动项和目标项情感效价不相容的情况( Banse,2001;Fazio,2001) 。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常利用该范式考察个人特质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 Hermans,2010) 。有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2.2 焦虑情绪在积极和消极面孔上的表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