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杭州地区的校歌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5 10:40:45

民国时期杭州地区校歌研究

摘要:校歌作为一所学校教育理念的表达方式,对于年轻一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不同时期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校歌诞生,对于学生们理想的确立,思想的熏陶都有着引导作用。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校歌也常常带有时代特点,通过研究这段时期杭州学校的校歌可以洞察该段时期社会的巨变是如何影响教育领域的,又是如何影响学校教育理念和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杭州学校的校歌,各个时期校歌中所传达的理念和特点来详细论证清末民初社会巨变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变革以及学校教育理念的变化。

关键词:民国 杭州 学校 校歌

一、文献综述

目前能收集到的校歌研究并不多,大多文献都是对民国时期某一学段如小学校歌或大学校歌的研究,而且研究对象是全国的校歌,杭州地区的学校校歌研究较为缺乏。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专著收集和整理了我国著名高校的校歌,如王天纲的《中国校歌歌词集》[1] ,收集了大学、中学、小学校歌歌词共计333首;以及马军的《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2] 共收录了近代中国国立院校、省立院校、私立院校及其他院校的众多高校校歌;钱仁康的著作《学堂乐歌考源》[3]收集了晚清民国时期学堂中兴起的采用各国音调重新作词的学堂乐歌共计121首,成为研究校歌的重要研究史料。

第二,就校歌研究来说,较多研究都集中在某一学段的研究,在研究民国时期学校校歌的论文中,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大学校歌的有黎新军发表的《民国时期的高校校歌》[4],这篇文章阐述了学堂乐歌是高校校歌的起源,以及高校校歌具有艺术性、激发性和凝聚性的特点;高校校歌所具有的兼容博大、追求真理、进取维新、秉持理想的功能;同时研究民国时期高校校歌的文献还有别必亮在《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5],这篇文章总结了民国时期各高校重视校歌创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创作校歌是实施美育的一条途径,通过美育来完善学生的道德是教育界达成一致的共识;二,二十世纪初期,大量学堂乐歌产生,教育界出现了大批李叔同、沈心工等热心学堂乐歌的创作群体和人才,这为校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大学校歌的研究来说,贺秀兰在《中国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6]中对我国大学校歌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校歌的变化来透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且分析了大学校歌的思想之源,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校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进行了解读并按大学校歌中折射出的教育理念将校歌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阐述。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有华东师范大学李海凤的硕士论文《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7],这篇论文中梳理了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发展阶段,将校歌的发展阶段分为启发民智、学生发展、抗日救亡、振兴教育四个主题,并对这些校歌进行了内容赏析、语言分析以及校歌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吕翊帆发表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8]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校歌所具备的热点及这些校歌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来论证校歌对于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此外,由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危机严重,女性地位上升,大批知识分子意识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大批女子学堂在这一阶段兴起,因此国内学者就女子学堂校歌也有专门研究。夏晓虹在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晚清女报中的乐歌》[9]中按照在现实应用中的题材与功能进行分类,将女报乐歌区分为仪式歌、励志歌、助学歌、易俗歌与时事歌五类,并得出了女报乐歌融入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作为启蒙的手段,传递了新思想与新知识同时直接参与到移风易俗、构建女性新生活的过程中。侯敏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近代中国女子大学校歌的精神风姿》[10]一文通过剖析晚清民国以来女校校歌的歌词内涵,梳理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过程,得出了近代女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妇女成为独立的、有思想的、被整个社会尊重的新人以瓦解建立在男性霸权基础上的性别秩序。造就这些新型女性的女子大学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发挥了力所能及的作用。这些女子大学的校歌呈现出中国女界生命存在的风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