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出川路线文献综述

 2022-08-18 09:25:20

秦汉时期的出川路线

摘要:巴蜀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连接其它地区的交通要地,出入四川一地的交通路线一直是历史交通地理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秦汉时期出川的交通路线主要分为北向的川陕交通、东向连接湖北的川江水运以及西南向的川滇古道,其中川陕交通路线因连接十三朝古都西安,学界研究成果较多,相对应川江水运的研究多结合三峡,西南向的川滇古道也与南方丝绸之路有所重叠。文章以三个方向为线索整理了秦汉时期出川路线的研究成果,结合早期学者与近期研究成果,文献、遗址文物等资料共同论述秦汉时期出川路线。

关键词:川陕交通; 川江水运; 川滇古道

一、文献综述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内陆地区,是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属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低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地貌差异巨大,地形复杂丰富,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这样的地理条件直接影响了四川地区道路形成与建设的复杂多样,也间接催生了早期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随着商周时期巴蜀文化与外界的交流增多,出入四川的道路也随之演化发展。秦汉时期出川的路线已逐渐成型,大体上分为北向出川的川陕路线,东向出川的川江三峡水路,以及西南向出川的川滇古道。与此同时,出川多样的路线形成与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出川交通路线的研究向来是历史交通地理与中国古代史当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为学术界长期关注、讨论。本文就秦汉时期出川的北向、东西与西南向交通路线重要研究成果做一梳理与综述。

  1. 川陕路线

川陕路线指南起四川,北向翻越巴山、秦岭,进入关中的交通道路。川陕道路也可称为“蜀道”,包括故道、褒斜道、金牛道等多条道路。蜀道一名由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传遍大江南北,此诗不仅凭借豪放的辞章传诵千年,而且生动地描绘出了川陕道路的艰辛[1]。但蜀道早在秦汉时期开凿定型,段渝在《蜀道与蜀身毒道》认为,蜀道之名来源于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东汉来敏《本蜀论》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所述秦伐蜀、蜀王令五丁开石牛道的故事[2]48。其次也有高大伦等学者对蜀道出处进行了考证。

川陕路线艰难于需要穿行巴山与秦岭,因此道路多选择山谷地带或开凿栈道,主要分为翻越巴山与翻越秦岭两部分路线。国内早期学者对于川陕路线的研究,较为系统的成果有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褒斜道与石门门刻》等文章,其对川陕路线的梳理全面且细致,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史料翔实,且附有多幅地图。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也分别论述了跨越秦岭与巴山军事路线,更加侧重军事方面。后来有李之勤、王子今、郭荣章、蓝勇、辛德勇等先生。自20世纪下半叶始,严耕望先生系统地研究川陕间的蜀道,陆续发表了关于褒斜道、金牛道、骆谷道、子午道的论文,1985年出版的鸿篇巨制《唐代交通图考》,又对蜀道各条线路做了详细论述。除了论著考据之外,学界成立学术机构或举行研讨会对摩崖石刻进行研究发掘,以实物的考据丰富了川陕道路的研究[3]

  1. 、翻越巴山
  2. 金牛道

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剑阁道,李之勤先生在《蜀道话古》一书中对于此条路线的得名、开通演变做了详细的介绍。后又在《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一文中,他对历史时期金牛道北段路线的改易变迁做了考证,至为详尽,并认为路线的变迁是社会政治、军事、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金牛道北段线路不断优化的表现[4]。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也对金牛道进行了考察,认为金牛县为唐初武德二年分绵谷县之通谷镇置,取秦石牛出金故事为名,此道以金牛县为道口咽喉,故称金牛道[2]51。孙启祥在《金牛古道演变考》一文中,论述了从先秦至明清,金牛道的称谓,路线演变,并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行政建置的设置、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开路技术的提高[5]。通常来说,学界普遍认为金牛道与五尺道是两条不同的路线,五尺道是出川通往西南夷的川滇道路,但周宏伟先生在《五尺道即石牛道考》一文中,通过深入分析与考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加之考察了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认为五尺道应为秦惠文王时期由古蜀国人凿通的汉中入蜀道路,即汉代以来所称的“石牛道”或者叫作“金牛道”[6]。这一观点的提出,一时间也吸引了部分学者对金牛道与五尺道进行考辨。赵志强在《五尺道是石牛道吗———与 < 五尺道即石牛道考 > 一文商榷》一文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史料,分析了五尺道与石牛道的开通时间、分布区域、路线走向,认为五尺道并非是石牛道[7]。耿纪明、郑小红著《金牛道佛教造像考略》,从金牛道佛教造像遗迹、特点、传播路线、历史地位四方面加以考述,以期求得佛教在金牛道上的留存[8]

  1. 米仓道

米仓道除了黄盛璋与严耕望等早期学者考辨后,蓝勇经过实地徒步考察写就了《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一文,认为米仓道开通时间应早于西汉,并且对其路线与取米仓道道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论证[9]。陈显远在《“米仓道”考略》一文中经过大量史料考证,对米仓道路线进行了分析研究[10]。梁廷保在《古米仓道考》一文中不仅论述了米仓道的起源,路线走向,而且考辨了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的路线[11]。李烨、余忠平在《米仓道考察记》一文中实地踏查了米仓道部分路线,对线路考察与沿途遗物遗址进行了记录[12]。彭邦本撰《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认为米仓道是古代蜀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单一孤线,而是多线复合的南北向交通网络,不仅是官府人员往来和政令文书递送的主要通道,亦是民间行旅通商路线[13]。王子今、王遂川在《米仓道“韩溪”考论》一文中也认为米仓道与金牛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