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研究
——以人教新版教科书为例
摘要:本文献综述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小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研究两个角度切入,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研究,研究者们虽然已经给予一定重视,但仍存在些许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会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史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从呈现位置、呈现方法、呈现载体三个方面对数学史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不同年段呈现方式的纵向对比分析,发现教材总体与不同阶段的编写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学史;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人教版
一、文献综述
1.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HPM)
我国大陆学术界对数学史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普遍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这一领域。2005年,中国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中提出了数学史教育价值、数学史的教学运用、HPM 案例研制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研讨。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汪晓勤教授创办了《上海HPM 通讯》,推动了我国关于 HPM 研究的热潮。[1]
国内对HPM的研究分为四大板块:[2] 第一,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包括数学史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作为教育资源的数学史;第二,历史相似性研究,即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的迁移发展与数学史的历史发展的相似性;第三,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方法,即研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第四,HPM 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如何将数学史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环节递进上。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主要存在四种运用数学史的模式:[3]附加式,如展示有关的数学家图片,讲述逸闻趣事等;复制式,直接采用历史上的数学问题 、解法等;顺应式,根据历史材料,编制数学问题;重构式,借鉴或重构知识的发生、发展历史。
也有研究者对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了 “如何与何为”的问题,包括[4]:关注进行课堂设计的注意事项;关注数学史与课堂环节的有机结合等,并总结出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方式,如链接式、融入式,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直接引用式、创设情境式、题目改编式、教学融入式,主题模块法、结构启发法、草籽播种法。此外,还要一些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途径、策略、方法等的研究。研究者认为,目前对“如何”的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除了融入方式、模式外,大部分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可推广度不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长生殿》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文献综述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大女主”戏研究文献综述
- 韩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黏宾动词动宾搭配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Game of Thro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文献综述
- 「白髪犯罪」から見ること文献综述
-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叙事文献综述
- 日本アニメの中の妖怪文化の変遷——20世紀90年代から現在にかけて文献综述
- 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学阐释文献综述
- 教师的个体因素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存在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女性人物形象解读Women Characters in Light in Aug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