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2 09:50:15

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发现其学科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困难人数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因此社会越来越关心数学学科中的学习困难学生。从2000年起,发表此类文章迅速增加。

为了更好地研究,本文将从相关概念界定、学困生成因研究、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对文章、期刊进行分析评述。

一、学困生的相关概念

(一)学困生

关于学习困难的近现代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塞兰达(The lander)等人在“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一文中首次提出“学习不良”这一概念,而后,经过美国学者柯克(S.Kirk.)的有效解释、修正和宣传于1960年代提出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这一概念:学困生在一种或多种过程中表现出的落后、障碍或延迟发展,这些过程涉及说话、语言、阅读、书写、算术或其它学科。[1]Diane Montgorrery 在 1990 年提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在学习上比大多数同龄学生有着明显而较大的困难,学生无法在学校提供给同龄学生的普通教学条件达到普通水平的学习效果的学生。

我国所谓“学困生”,通常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极大困难,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对其进行详细解释如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门或几门功课的学习能力缺陷(不是聋哑盲、身体不健全、视力水平极低等生理缺陷),他们要想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其他同学追平或实现课标要求的目标水平必须要有人专门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以特殊的教育手段耐心督促他们努力学习。[2]

(二)数学学困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