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24 10:20:3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观察对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主要针对问题意识的外在表现,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文献、问卷,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入手剖析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文献综述

  1. 问题意识概念研究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问题意识”概念的表述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没有统一的界定。尽管存在争议,不少学者也尝试着诠释“问题意识”,现有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其一,姚本先先生在《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下的定义:“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1]。而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任何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表现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上,也表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上。[2]”将两者的定义加以比较,显然问题性心理品质的外延比姚本先定义的问题意识更为宽泛。作者借用问题性心理品质,从问题意识心理状态引起的外在表现来定义概念,却仍未能赋予“问题意识”独特的内涵。

其二,俞国良,侯瑞鹤在复旦教育论坛上发表了《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问题意识”的概念,认为问题意识至少包含三层涵义:①一种问题性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②一种意识到的认知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已有认知结构解决问题时,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态;③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在姚本先定义的基础上,两位学者将内涵细化为三个层次,并归纳了问题意识的的思维特点,进一步阐释了问题意识发生的心理机制,但仍未突破问题性思维品质的框架。

其三,《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这样写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4]郅庭瑾将问题意识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与上述两种观点略有区别,虽然在外在表现和心理特点上并无不同,但缩小了问题意识的外延,赋予了教育领域的特点,将对象限定为学生,对于本项研究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学者对“问题意识”的探讨,多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联系教育学、哲学等其他领域,为“问题意识”概念的研究提供了多元思路,但总体来看,国内研究仍缺乏对“问题意识”的整体认知和解释,不能对问题意识相关概念如:问题性心理品质,心理状态,心理机制等作出明确区分,并未赋予“问题意识”独特的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