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茶叶贸易文献综述

 2022-08-31 10:02:52

文献综述

——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茶叶贸易

摘要:茶叶贸易经历种植与粗制茶叶的茶农、购买粗茶以转售茶客的茶贩、收买茶叶的茶客、生产地及集散地中间商家的茶行以及为外国商人代购茶叶的洋行等环节,同时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这便使茶叶贸易会出现一损俱损的情况。民国之后,不少学者探讨我国茶叶贸易的复兴之路,但因种种原因,我国茶叶并未重新在世界茶叶市场获得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欠缺。

古往今来,谈及中国,茶叶及丝绸几乎已经成为这个古老国度的代名词。茶业之于我国如此重要,可见茶业之振兴之必要,这也是国人努力的方向。笔者写就《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对外茶叶贸易》这一论文,希望能通过分析晚期民国时期杭州茶叶对外贸易的兴衰发展,对今天茶业经济有所帮助,继而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前迈进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晚清民国; 杭州; 对外茶叶贸易

一、文献综述

我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我国的对俄贸易逐步开始发展。之后,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图条约》的签订进一步促进了中俄贸易的发展,随着欧洲国家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多,茶叶在两国贸易中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之后,打破了之前广州一口通商的情况,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成为新的通商口岸。新口岸的开辟在扩大对俄贸易的同时,也开拓了英美等新市场,同时茶叶贸易路线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早在民国时期,刘选民就对恰克图贸易和茶叶贸易进行了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学者又对清代茶叶贸易进行了考察研究。本文将对研究晚期民国时期杭州茶叶对外贸易相关的文献资料做一综述,以便对最新的学术动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国内对于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研究大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著作有刘选民的《中俄早期贸易考》[1],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2]。20世纪80年代至今,涌现出大量专门研究中外茶叶贸易的成果,如苏全有的《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3],朱成国的《试论“恰克图条约”对中俄贸易的影响》[4],郭蕴深的《论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5],林齐模的《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6],庄国土的《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7],甘满堂的《以茶制夷》[8]。此外,这时期还出现一些专门研究茶叶的著作,如陶德臣的专著《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9],陈椽的《茶业通史》[10],陈椽的《中国茶叶外销史》[11]。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资料集,如:安徽省博物馆编纂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12],陈祖梁、朱自振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13],张海鹏、王廷元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14],张正明、薛慧林的《明清晋商资料选编》[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