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学习单的整体设计文献综述

 2022-09-05 15:38:12

小学语文课前学习单的整体设计

摘要:学习单作为新型教学武器,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过多关注字词、忽视整体阅读,实质在于缺乏整体性思想。因此本文意在搭建学习单和整体性思想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了整体性设计学习单的价值。在研究整体性思想和学习单的发展历程后,基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设计课前学习单。其中选取单篇课文、单篇课文与所在单元、单篇课文与已学知识、单篇课文与其他学科知识、单篇课文与其他阅读材料五个角度,提出把握关键、抓住导语、整合新旧知识、整合学科、拓展阅读设计的策略,在举出实例的同时提出5个原则和3个要求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体性思想; 学习单; 整体设计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整体性思想”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命题“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最早涉及“整体性”思想的理论之一。在十七世纪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看来“所有一切事物,哪怕是离我们最遥远的,相互间也是以一种令人难以觉察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了解整体,就不可能了解部分。二十世纪后,关于“整体”的研究越发走进大众视野。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他的代表作《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绵延”。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意识的绵延,连宇宙间其他真实存在的东西也是“生命冲动的创造进化论”,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基于这样的思想,他批判“把对象分割为无数的碎片,并将它们归结为一些已知的和共同的要素, 用某种不是它本身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做法, 认为这事实上“只是一种转述, 一种使用符号的阐述, 一种由于采取一连串观点而获得的表述。”1926年,南非政治家斯穆茨在《整体论和进化》中第一次提出了“整体论”,他肯定了整体的地位,认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但把它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这就有失偏颇了。

在斯穆茨之后,不少研究者加入整体论的讨论。最初的整体论认为整体由部分组成, 部分重新组合就可还原成整体,但是整体有着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组合的结构、性质、特征和功能,换句话说成为独立的事物后它就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因此肢解分成一个个“部件”后再看待某个事物是不可取的,哪怕对各“部件”研究再深入也是偏离的。只有将其看作一个完整的事物,从各个角度、各种视角加以研究和考察才能获得最全面的认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