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育理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2023-12-01 10:44:53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加强思想道德的引导,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向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这些特点来看,新课改需要情境教学。

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特别强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在李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他们入境后,焕发了丰富的想象与感受,反过来又营造了课堂的情境。教学就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理解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更好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

由此可见,情境教育满足了新课改的要求。情境教育理论既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它解决了儿童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间断裂,加强了学科间联系。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情境教育

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育发端于1978年,她对情境教育的理解和探索早于国际上情境认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提出。李吉林先生的做法是由实践活动升华到学习机制的理论层面,从实践向理论的平台跃迁,进而建构一个具有理论高度的和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架构。

李吉林的“情境”概念,受到中国文论中“意境”的启发,它得益于对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的重新解读。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美。为此,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其实是由体认获得的特殊的感知。

建立在四大原理基础上:(1)暗示导引原理,即针对儿童的特点,或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直观艺术形式,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2)情感驱动原理,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3)角色转换原理。角色转换的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一担当角色一理解角色一体验角色一表现角色一自己与角色同一一产生顿悟”;(4)心理场整合原理。人为优化的情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场”,当儿童对周围环境有所觉察、感受时,会调动、激活他的思维、想象和情感体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