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户外广告的集体记忆重构功能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村落为例文献综述
摘要:
汶川大地震距今已过去十二年,相关研究已由应急的灾后重建措施和效果分析方面转向与灾难相关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文章主要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村落为案例地,试图厘清乡村户外广告的情感化表达,合理化叙事,对汶川地震印象的塑造,灾难集体记忆的重构过程。对于防灾意识的形成和灾后心理的恢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乡村户外广告与集体记忆重构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户外广告;集体记忆;灾难记忆;汶川地震
一、引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十二年过去了,汶川县和北川县等当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在经济恢复和空间重构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此次灾难的集体记忆的重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各方对灾难有不同的印象,对灾难记忆的有不同的传递方式。无论是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遇难者公墓和漩口中学遗址等的灾难景观的塑造,还是官方和民间的祭祀仪式,都是对集体记忆的传递和强化。这些纪念活动都离不开户外广告的参与。
户外广告由于其到达率高、覆盖面广、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对与修复灾后创伤、产生情感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 正文:
- 关于集体记忆
1.1什么是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 Maurice Halbwachs )于1925年在其所写的《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即为“集体记忆”,“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