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花木兰题材电影中文化输出策略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1 20:49:00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998 年,迪士尼电影公司上映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该电影不仅获得了当年美国票房排行榜的冠军,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木兰热”;2004年,迪士尼电影公司发布了动画电影《花木兰2》;2020年,迪士尼电影公司上映了由亚裔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真人电影。国内学者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研究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方面:女性主义、东方主义、中国元素、文化转换、跨文化传播、翻译策略以及解码与编码。

一、女性主义。同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相比,迪士尼电影中的花木兰有主见和自我意识,寻求自我价值。[1]王树娟对比分析中美木兰形象,指出中国传统故事中的木兰从征战沙场到功成名就,一直都是女扮男装的身份,女性身份是在她荣归故里后才被战友们知晓;迪士尼动画影片中木兰的女性身份在从军途中就被发现,突出强调了木兰的女性身份。而真人电影的木兰追求道德层面的 “真”、敢于直面男权社会,主动揭示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揭示了女性要学会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自信和强大。[2]何晓怡和刘晨分析认为两部《花木兰》电影的视角因导演性别的不同,还流露出女性意识视角的转换,真人电影取消了木兰与上司将军终成眷属的结局,着重强调了对于木兰忠、孝、真、勇及真实身份的肯定。

二、东方主义。东方主义原意指西方对东方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模仿及描绘。东方主义”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里,而且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学者常用东方主义理论分析西方影像所建构和传播的东方文化形象。[3]程皓楠基于东方主义,对动画电影《花木兰》的环境建筑、饮食习惯、思想文化、故事题材进行了分析,指出《花木兰》采用的是蜻蜓点水式的中国元素,本质上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附带推销。动画的想象性本质恰好暗合西方对神秘东方充满想象性的解读,[4]张珊珊解读迪士尼《花木兰》的营销诉求时发现这种特质被最大利用化,西方想象中的东方, 总是具有浓郁的东方情结, 中国元素贯穿始终, 极力展现东方奇观。[5]左春雷同样认为动画电影的中国元素被概念化,其目的是将美国的个人主义及其他价值观隐藏在东方异域风情中,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三、中国元素。[6]孙晨晓详细分析了该影片的中国元素,指出无论从故事设计、人物表现力、场景动画和视觉特效等方面, 迪斯尼动画都结合中国风;背景追求若隐若现的朦胧画风, 整体色彩不鲜艳, 营造一种淡雅写意的意境,在影视动画历史上进行了一次开拓性创新。影片还运用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元素,如长城、舞龙舞狮、皇宫以及祖先祠堂等。[7]冯莉颖分析了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和《花木兰2》的中国元素,指出影片通过中国传统饮食、传统建筑风格以及传统习俗等营造出了极具中国韵味的审美意象。迪士尼制造商为迎合西方大众的猎奇心理,将一系列中国意象通过复制、拼贴与戏拟手法,用后现代改写方式拼凑成一个具有东方异国情调和狂欢化色彩的迪士尼喜剧;作为一部“黄皮白心”的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2》尽管在故事情节、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美国式的改造,但在包装上首先抓住了中国本土观众对于片中主要人物的外观形象、道具背景、美工等的接受心理。由此发现,好莱坞惯用的嫁接影片的故事构成方法是:嫁接影片=蓝本的基本外在表达 好莱坞固有价值观念 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

四、文化转换。[8]陈韬文在《文化转移: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和全球化》一文中将文化转移作为分析迪士尼版木兰故事的理论基础,探讨了美国化与普世化的诸种问题,如主题的修正;木兰形象的再塑造;去情境化、本质化和再情境化;文学形式的转变;原文化的延续与跨文化参考机制;全球化等问题,得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界限正在模糊和文化转移是一个杂交过程的观点。

五、跨文化传播。[9]秦志希、翟晶从迪士尼式的全球化、民族化、世界性品牌三个方面分析了迪士尼为何选择木兰故事、木兰故事美国化的表现以及该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作者认为树立全球意识的传播观、形成国际规模化的经营、建立世界性的品牌,是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传播所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10]兰继洲认为,从跨文化视角分析迪士尼的木兰故事会有不一样的解读,能够帮助受众相对全面的理解作品。他认为《花木兰》在保持原始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外形设计、价值取向等做了西方化的处理,这些与中国木兰故事的“不同”使木兰形象变得更加丰富。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和不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可以共存。[11]兰超歌指出尽管中西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有着本质区别,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跨地区跨文化重塑木兰对其英雄形象在全球范围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图腾,也体现着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花木兰作为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故事,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继承和传达着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和延续。它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与其文化的共性是分不开的。中西方在政治历史、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在这差异中也存在着无法磨灭的普世价值观,即自由、平等、民主等,这些文化共性推动信息的跨文化、跨地域顺利交流。

六、翻译策略。迪士尼影片《花木兰》中关于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习语及俗语的翻译也是研究的热点。[12]尚利明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策略使其得以充分还原,最大限度的为目标受众提供流畅易懂的译文,减少翻译文本的“异国风味”。然后,作者从中国特色词汇、汉语四字格以及俗语三个方面分析了影片《花木兰》在字幕翻译时成功运用了归化策略,成功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给欣赏该影片的中国观众以美的享受。[13]梁静璧认为《花木兰》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其表现一是通过在古代语境使用现代性词汇增加影片的幽默感;二是加入一些流行词汇力图使字幕翻译通俗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