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周星驰小人物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研究
一.关于小人物电影的理论
“小人物”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部以小人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是俄国作家普希金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作者关注于社会阶层下级的官员,通过他们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电影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丁佩在他的《论《驿站长》中主要人物形象》中表示小人物电影中的人物大多都是设定平凡没有什么背景。电影导演通过对小人物的形象塑造表达对于社会某些处境或是状态的感想。
中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正统文学向市民文学转变、雅文学向俗文学转变的产物。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后文学作品的叙事不再以士大夫形象为抒情主体,而是大量抒写小人物形象。小人物是当时市井文学的中心。戚萌在《新世纪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中提出所谓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中那些无力把握现状或命运而显得卑小可怜的人。在经济上,他们占有相对少的生产资料,处于较低的社会发展层次,收入微薄仅够温饱;在政治上,他们基本没有社会地位,与社会权贵相对而言处于社会边缘的灰色地带;在精神上,他们饱受摧残,丧失社会话语权,是社会阶层中的弱者及弱势群体,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城市中的小商小贩、小知识分子等等。进入20世纪后,小人物这一文学形象便被赋予了生命。通过电影将文字转换成影像。人们对于小人物的理解不再是透过文字描写,电影中的语言和视觉让小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小人物电影中的人物虽小,但往往包含着大的价值。新晋导演饶晓志导演的《无名之辈》打着探讨各种小人物内心的旗号其实直指人活着最大的价值——尊严。像这样的小人物电影往往会带动大多数观众的情绪和内心深处的感触。因为小人物电影中的角色既是文学世界里的人物,是演员,也是导演,更是电影院里观影的你和我。
二.关于英雄主义的理论
《辞海》中解释关于英雄主义是指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其特点是:反映当时的历史潮流和社会正义,敢于克服超出通常程度的困难,主动承担比通常情况下更大的责任,敢于向社会上的反动、黑暗势力以及自然界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产生于表现广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古代神话传说,其中的英雄具有超人的力量并为人类建立了殊勋。英雄主义分为个人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陈建志和阚延华在他们的《浅论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价值》一文中提到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提现。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保尔·柯察金就是革命英雄主义角色。作品通过小人物的成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一般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更偏向于前者。牛鹏远、吕铁金、和张扬等人在《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研究》中指出个人英雄主义是指不突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强调个人力量而去完成某种社会任务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它与革命英雄主义相对,在西方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特点都是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的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拯救。这类作品往往是科幻而不真实的。
小人物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往往处于两者之间。小人物在电影中的设定是平凡的,或者是底层的。他们的出身往往与电影中的英雄是大相径庭的。所以他们在电影故事也是平凡的生活着。他们的英雄主义往往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转变。比如周星驰导演的《功夫》中的主角,作为小人物,小到连名字都没有。他是平凡甚至可以说是无能,甚至跟着黑社会老大成了小弟,也就是一般电影中的所塑造的“坏人”角色。但是在正义人士的影响下,他的良知被唤醒,不顾自身安慰去保护受难的强者。那一刻,他变成了英雄。所以这种英雄主义就不是英雄的某种思想,而是作为平凡人所不具有的超出自身能力的牺牲精神。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平凡人,往往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努力生活着。我们需要这种“英雄主义”来凝聚社会力量,成为一个平凡的英雄,社会也许会更加和谐进步。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