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滑稽”理论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5 22:48:45

《柏格森“滑稽”理论在中国情景喜剧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

  1. 中国情景喜剧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情景喜剧,也被称为处境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英文为 situation comedy,通常简写为 sitcom。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又一说法则脱胎于20世界50年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肥皂剧”。

吕晓志在《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正经历着极其复杂、多元又激烈的转型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是情景喜剧诞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陈程在《大众文化视野下中国情景喜剧研究》中对二十多年来中国情景喜剧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梳理,在陈程的基础上结合吕晓志的研究可以简单概括出中国情景喜剧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1982年,中国首次引进了美国科幻情景喜剧《火星叔叔马丁》,1992年带有情景喜剧雏形的《编辑部的故事》为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提供了土壤,1993年,由王朔、梁左编剧,英达执导的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我爱我家》播出,1995年,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情景喜剧《老娘舅》进入大众视野,1998年,英达、林丛、娄乃鸣三人合作执导、梁左编剧的《闲人马大姐》播出,2002年,军旅生活题材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播出,2003年,中国第一部动画情景喜剧《快乐东西》播出,2006年,宁财神编剧、尚敬执导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频道播出,2009年,现代青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登陆江西卫视,2008年,优酷视频推出了首部网络情景喜剧《嘻哈四重奏》,这之后网络情景喜剧的发展潜力被挖掘,2012年上映的《屌丝男士》、2013年开播的《万万没有想到》等都是网络情景喜剧发展的代表之作,同时也对传统情景喜剧的创作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我爱我家》毫无疑问是国内情景喜剧的一大巅峰之作。它成功的一大原因与时代背景和导演的个人经历有关,吴筱颖在《小品式喜剧与大众的狂欢——从lt;我爱我家gt;谈“英达情景喜剧”的特色》中表示《我爱我家》的诞生与中国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折期有直接关联,年轻人新思想与老一代传统观念碰撞,矛盾和话题应运而生,它的导演英达被誉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正是因为其在美国接受戏剧教育期间看到情景喜剧《考比斯节目》,故而萌生了将情景喜剧引入中国的念头。《我爱我家》成功的另一原因是它的总编剧梁左,相声名家梁左在此之前已经创作过多部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苏靖在《梁左情景喜剧创作特色——以lt;我爱我家gt;为中心展开的研究》谈及《红楼梦》的语言魅力对梁左的影响,而这一点在《我爱我家》的人物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均有所表现,除《红楼梦》外,传统相声小品的创作方法也常常被梁左使用,这一点在吴筱颖的研究中同样可以看到。

国内情景喜剧的另一大巅峰是尚敬于2006年制作播出的《武林外传》,事实上早在《武林外传》之前,尚敬已经做出过《炊事班的故事》、《健康快车》等多部优秀情景喜剧,“尚式情景喜剧”风格鲜明。唐灵云的《从尚氏情景喜剧分析导演尚敬的创作心理定势》中总结了尚敬的创作心理定势:一是偏爱且擅长塑造小人物形象,人物设置呈现出“去英雄化”

的特点,运用“脱冕”的手法,围绕小人物的各种缺陷,融汇大量喜剧性情节;二是利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幽默的台词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达到表演的狂欢化,追求一种言之有物的嬉闹感;三是后现代美学心理之下对宏大题材进行解构、对现代网络语言进行拼贴与杂糅、利用人物语气、表情或者动作的突转变化产生的间离效果给观众强调现实和虚幻的区别。唐灵云总结出“尚式喜剧”将故事与小人物、狂欢以及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英达、梁左、尚敬等人对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创作观念、创作手法对中国情景喜剧的未来发展仍然有不小的研究价值。

  1. 关于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现状研究
  2. 国内外情景喜剧发展现状研究

由于各国文化差异较大,不管是剧情叙事、人物塑造还是核心表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景喜剧创作都有不同的特点,尽管创作各有差异,当前国外成熟的情景喜剧的创作经验对于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仍然存在参考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