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研究——以《南方都市报》(2015-2019)为例文献综述

 2022-04-29 21:18:37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研究——以《南方都市报》(2015-2019)为例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人们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持续走热,留守儿童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人们不断地思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作为媒体,肩负着激励全社会主动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引导舆论,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的重任。

本文选取了20015-2019年《南方都市报》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结合框架理论,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该报纸留守儿童报道的数量、主题、体裁、基调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呈现其报道现状和报道特点。

  1. 关于留守儿童的阐述

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由于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农民收入方式单一,为寻求更多的收入,到城市打工挣钱成为很多农民的选择。在我国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迁移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且人口迁移流动的现象还会逐渐增多。在一些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迁移的农民会在迁入地安置家业,购买房子,寻求生机。新迁入的农民能够享受到和现居住地的人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在社会福利上,新迁入的农民和当地人也能均等的享受。但是我国的国情特殊,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异,农民迁入城市后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都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农民进入城市的目的是在城市打工,期望多挣些钱,因此农民自身的经济条件非常有限。要想让孩子跟随父母一起进城,在城里读书是不可能的,因为异地读书需要的昂贵的借读费是农民无力负担的。因此,进城的农民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孩子留在了农村,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和其他亲戚朋友,这样就形成了父母与孩子相分离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也就这样产生了。

2、留守儿童的定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1. 关于框架理论的阐述

1、框架理论。社会学家E.戈夫曼1974年在《框架分析》一书中认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因此,框架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与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框架可以分为“个人框架”和“组织框架”,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

2、新闻框架。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戈夫曼的思想。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理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国内最早的框架研究博士论文是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贾国飙博士的《新闻框架研究——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框架的一般性分析》,由蔡雯教授指导。论文分析了新闻框架的概念、内涵及成因,并运用主题、关键词、图表和新闻来源等要素分析,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其具有意识形态、道德善良风俗、公众舆论等特点。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新闻媒体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黄旦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到,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