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6218字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孟子》体承儒家之主张,《战国策》记述纵横家之谋策,使得这两部经典中与上位者的博弈部分,体现出儒士与策士截然不同的政治目标。而士作为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两者对差别巨大的政治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手段是相同的,即通过论辩的共同方式对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输出。这也造就了《孟子》与《战国策》辉煌的论辩成就,前者的论辩多为孟子的传道之言,后者则记录战国策士的雄辩之才,两者所代表的儒士与策士的这一论辩差异在寓言的选择中体现得更为微妙奇奥。儒士论辩中的哲学性寓言与策士论辩中的策略性寓言共同交汇在这两部先秦散文的文学空间中。在士阶层地位普遍提高的战国时代背景之下,寓言成了辩者以士的身份来参与政治,进而影响上位者政治实践的具有保护性的语言策略,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论辩水平。当代视野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实践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新冲突与新对抗,语言表达中的思想性与交流话术的功能性在生活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语言艺术加以批判继承,是一条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寓言本身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与话语蕴藉属性出发,进一步探索呈现在这两部著作中的寓言在士的游说与上位者的决策之间所发挥的艺术作用。
目前,海内外学者对《孟子》与《战国策》的论辩艺术问题与寓言进行了一定研究,多集中在文本研究领域。围绕选题,本文主要从战国时期士阶层研究、《孟子》《战国策》寓言研究、《孟子》《战国策》论辩研究三方面梳理并简要评述学界研究现况。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1.战国时期士阶层研究
同处战国背景下,《孟子》与《战国策》分别保留了丰富的儒士之辩与策士之辩,本文可从时代背景出发,寻绎士阶层以辩的方式参与政治文化的原因。目前,国内学者对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研究多坐落于历史学层面,学者多从时间线上考证并阐明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在战国时期的提升状况。余时英在《士与中国文化》(1987)中《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对战国时期士的地位进行详尽论述,从明确的时间脉络上梳理出士阶层地位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陈桐生在《战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士林文化心态》(1992)中提出士阶层承担着推动历史发展的责任;晁福林撰有《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2011),该书对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变动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做了相关考证,得出士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裹挟政治力量的改变的结论;沈渭滨《士与大变动时代》(2020)指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过程与政治觉醒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士阶层在政治上举足轻重。
2.《孟子》与《战国策》寓言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