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2016-2020)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12 22:20:56

全文总字数:4359字

1.序言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将国内近五年来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归类总结为四类,简单分析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因特网发展形成的新的语言现象,是现实语言的网络变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有以下意义:

一、理论意义。首先,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形成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揭示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群体、发展趋向的研究,有利于探究社会整体所传达的价值内涵。

二、实践意义。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有利于民众正确认识到社交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区别,了解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从而更规范化地运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网络交际。其次,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一般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提炼。对网络流行语的整理和归纳研究,有利于分析民众心理,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对某一时期的网络流行语背景的研究,也是对当时的社会热点的回顾,有利于摸清某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轨迹,并认识到民众在网络时代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的变迁。最后,青少年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研究网络流行词与青年亚文化间的关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健康积极成长。

2.国内外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国外对网络及网络语言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美国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 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1]之后,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苏珊·赫林的早期研究著作的基础上于2001年出版《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2] 戴维·克里斯特尔还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互联网对日常用语的影响,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该书出版后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97年《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文中罗列了37个网络语言,如:B4、BTW、CU等。此时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率很低,国内网络语言还未兴起,因此文中罗列的网络语言基本源于英文缩写,有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特征。2000年《科学》杂志刊登了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文中将网络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看待,详细阐述了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和定位等问题,是网络语言学的诞生标志。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2012年开始出现《咬文嚼字》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引起了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重视,越来越多学者着眼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领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