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隐喻文献综述

 2022-01-16 19:12:40

全文总字数:4507字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迟子建是一位创作风格温情而诗意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对故乡与自然的描绘与展现是她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受成长环境影响,迟子建对于生态与人文问题有着自己深入而独特的思考。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类对大自然“攫取式的破坏性的生存”以及少数民族融入现代人类文明进程遭遇的困厄,为此,她的心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郁和苍凉感”。2005年,带着从报纸上得知的鄂温克族画家柳芭的故事,迟子建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进入了鄂温克族人的世界,创作了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以最后一任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游猎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和生存现状。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刚发表时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0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才被学术界注意到。此后,相关学术研究开始逐渐增加,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多位学者在主题、文化、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领域展开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对其进行简要综述。

一、主题研究

(一)文明主题研究

在很多人想要见证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这一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时刻时,迟子建却从中注意到了林业工人进山伐木、公路铁路修筑这些现代工业文明在山林间的开发对生活在山林中的游猎民族造成的巨大伤害。随着森林植被的退化,鄂温克族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不复从前,即便是想留在山林中的鄂温克人也不得不频繁搬迁。这些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未来该去向何方,这引发了迟子建对于现代文明侵蚀原始文明的思考,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一个重点。

杜业婧(2018)从原始主义批判范畴出发,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潜藏的前现代文化形态中的“原始”想象,即鄂温克族的原始文化生活和小说中构建的一种“乌托邦式”理想生存世界,并立足于“半原始主义”立场展开对选择“留守原始”还是“走向现代”这一文明困境的思考。

(二)生态主题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