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4104字
《lt;三国志gt;与lt;三国演义gt;判断句比较研究 》文献综述
判断句因其在汉语句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及在古今汉语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备受学术界关注,但是当前对判断句作的历时的比较的研究的力度却不够。《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作品成书于不同时期,以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判断句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汉语判断句发展演变的理解和认识。
一、判断句的研究状况
1.古汉语判断句研究历程
汉语语法学史上,古汉语判断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第一部语法学专著《马氏文通》诞生,到上个世纪30年代,对判断句基本没有系统研究,此时期涉及判断句的有关论述主要围绕系词展开。马建忠《马氏文通》“表词”一节论及判断句问题,“表词”指“静字成为语词”,实际包括了名词等体词性成分作谓语的情况,可以说最早涉及到了判断句,但并没有把判断句独立出来 。马先生把“是”、“非”、“为”、“即”、“乃”等称为“断辞”,又称为“决词”,这些词就大致相当于后来所说的系词。不过在书中,马先生有时又把“犹”、“若”、“有”、“也”等称作“断词”,这样“断词”似乎又泛指一切表示判断语气的词。后来,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把“为”、“是”、“像”、“乃”、“惟”等词称为“断动”, 属于“不完全自动字”。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首次使用了“系词”这一名称,把“是”、“为”、“乃 ”、“系”等称为“系词”,属于“联系虚字”。杨树达《高等国文法》把“是”、 “为”、“乃”、“则”、“即”等称为“不完全内动词”。
以上对系词的研究术语不统一、名目繁多、范围杂乱。使用的术语有“断词”、“决词”、 “系词”、“自动字”、“不完全内动词”等,而这类词既包括了后来的专职系词,又包括了一部分副词、语气词、动词等。直到1937年,王力先生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对系词进行了深入研究。集中研究了“为”、“是”、“非”三个系词,对这几个系词的来源、产生时代、基本功用等作了详尽探讨。王先生的研究有了历时的观念,并且注意到了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该文不仅对判断句系词的研究做出了总结梳理,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也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40年代,判断句作为一个句类开始独立出来并加以研讨。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把汉语句子划分为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和有无句四类。指出判断句用处在于解释事物的涵义, 基本式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指称词。以“作为”义 、“称谓”义、等动词为准系词连系主谓语的句子为“准判断句”。吕著指出“为”、“乃 ”、“即 ”、“者 ”、“也”等都是判断句里的连系词,但是纯粹的系词只有一个“是”。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