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近代以来,在吴语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大背景下,无锡方言的描写和研究也早就起步,,但近10年来对无锡方言进行的研究并未有太大的进展,研究成果也略显不足。本文试对无锡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作较为全面的梳理,在音系描写、词汇、语法研究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勾勒面貌、总结经验、判断得失,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的无锡方言研究提出建议与设想,以利于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最早记载无锡方言的文献资料是钱基博于1918年发表的《无锡风俗志》【1】。而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无锡方言研究始于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2】,其中完整地记载了无锡城内方言的语音系统。其后有《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3】、钱乃荣的《当代吴语研究》(1992)【4】、庄申主编的《无锡市志》第55卷《方言》(1995)【5】、鲍明炜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1998)【6】等。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关吴语内部分区的讨论中,有不少论文关注到无锡方言。苏南吴语划分为东西两个小片,而无锡方言的一些特点正好处在东西片特征之间的临界过渡状态,因此大家都努力探索无锡方言在苏南吴语东西小片之间的合理归属。在此问题之上也衍生出许多的论文,有:许宝华、游汝杰的《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7】、许宝华、汤珍珠、游汝杰的《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8】、翁寿元的《无锡方言的归属》【9】等。一直到90年代,颜逸明的专著《吴语概说》【10】中有关吴语内部的分区以及陈祺生的《无锡方言概貌》【11】一文中也还在不断地涉及这个问题。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有关无锡方言研究的论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无锡方言的专门研究到目前为止数量还很有限,质量优异的论文更是少数。其中,翁寿元、陈祺生、钱乃荣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1960 年, 陈祺生发表《从音位观点看无锡话的调类划分》【12】。这是第一篇专门以无锡话语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并且在方言连读变调研究中首次运用了区别特征理论。文中提出的无锡话调类划分问题,引出了绵延至今的有关无锡话调类数目的争议。1989年,陈祺生又发表了《无锡话的连读变调及其在语法上的作用》【13】,专门讨论无锡话的连调形式和几组不同语法结构语词的连读变调情况。1984年至1985年间,钱乃荣用半年多时间,重走赵元任当年调查过的33个地点,获得了时隔近60年后的新的第一手资料,于1992年出版了《当代吴语研究》,完成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钱乃荣记录的无锡方言语音状况倾向于新派。由于有60年前的资料进行对照,他努力反映音系的发展变化。并且,《当代吴语研究》第一次完整报告了无锡话双音节和三音节连读变调的类型格局。而研究无锡方言本字成果最突出的是翁寿元。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接连发表了一组考证无锡方言本字、诠释词汇的论文:《无锡方言本字考》【14】、《无锡方言本字续考》【15】、《无锡(薛典)方言单音词汇释》【16】。直到现在,学者们对无锡方言进行研究也大多把这几位的文献作为参考。进入21世纪,无锡方言研究逐渐减少,曹晓燕的《无锡方言研究》(2003)【17】、胡智丹的《无锡方言语音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2007)【18】、黄明明的《20世纪无锡方言研究综论》(2005)【19】是近些年较为出色的无锡方言研究。但也可以看出近10年以来,无锡方言研究再未有重大突破。
当然,无锡方言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虽已初具规模但始终缺乏系统性。近代史上无锡经济文化的开发较早,较高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无锡话在吴语里有着一席之地。赵元任把无锡话列为《现代吴语的研究》33个调查点之一,这使得无锡方言研究有了划时代的起点。早在20世纪初期无锡方言研究的内容就已经涉及音系、变调、词汇、语法、分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并且对有些课题的研究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到了21世纪,用现代方言学的学科眼光再一次审视这些成果就能够发现非常明显的缺陷。例如:内部分支之间的研究程度还很不平衡、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没有编制出具有相当容量的词汇集以及描写语法规则的成果也不多等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不能够完整反映无锡方言的状况。 其次是事实记载偏多而更为重要的理论概括较少。无锡方言的研究材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大地域方言的综合性报告,例如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有关无锡方言的针对性研究资料很少,只能从这些大区域的方言报告中选取有关无锡方言的内容进行整合,把它们作为研究的依据。这样的大数据研究极大程度上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分析,有些甚至只是一笔带过,这种材料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以它为基础编撰的文章内容必然也只是浅表的,只是对方言的基本事实作最简要的记录,也就谈不上理论的概括和阐释。而在无锡方言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陈祺生、翁寿元、刘丹青等诸位学者的几项成果之所以有分量,是因为他们都对一个专门问题作了纵深的开掘,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成果并不多。 最后,是偏重共时描写而忽视历时对比。纵观对无锡方言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横截面式的共时音系描写,也就是大致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方言语音状况。对无锡话语音的近百年来的变迁进行历时对比,基础性的资料已经具备,可是这项工作至今没有做。究其原因是对于无锡话声韵音位归纳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而本文要做的就是分析典型的调查材料,整理出学界普遍较为认同的老派音系和新派音系,为无锡话语音的百年演变作一个历史性的小结,同时也为无锡方言研究增添一份最新的资料。
总结过去,更要展望未来。当前的无锡方言研究工作停滞不前,我们要做的是尽快弥补上文指出的不足,重点是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 语音研究和词汇语法研究同步发展。无锡方言研究要加快词汇和语法的研究,使各个分支的研究水平逐步平衡。词汇方面,要广泛搜集最近10年以来新增的方言词语,编写出最新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词汇集或方言词典。语法方面,要在助词和代词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语气词、体貌词、介词、副词等词类的系统研究。要特别注重发掘有价值的方言材料,以此来论证近代汉语的一些重要问题,让无锡方言为汉语史研究作贡献,提高无锡方言的历史地位。
- 方言研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将无锡方言研究应用于实践,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用。随着无锡经济的飞速发展,外企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开发也迈入了新的征程,如果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辅之以适当的无锡方言教学,假以时日,对无锡方言的发展,尤其是国外研究这一板块一定会有创造性的突破。
- 方言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紧密结合。方言是映照地方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发展历史的镜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导致方言的加速变化,很多宝贵的方言材料正在流失。陈祺生1957年发表的《旧时代无锡粮食业的常用切口》【20】,研究无锡商贸界存在过的一种社会方言,这种行业暗语用类似反切的方法拼读无锡话。这样的话现在已难以调查。方言就好比古迹,如不好好保存,就会永远湮没,这绝对是文化史的一大损失。新时代的地方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能够带来物质财富的名胜古迹古迹的保存同样也需要重视充满精神财富的方言文化的内容。例如开播方言节目或者用方言介绍名胜古迹,既能够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够推动无锡方言的研究。总之,只有地方文化与方言文化紧密结合,方言研究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文献:
- 钱基博.无锡风俗志[Z].无锡县教育会年刊,1918.
-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1956.
- 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许宝华,游汝杰.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J].方言,1984.
[8]许宝华,汤珍珠,游汝杰.北片吴语内部的异同[J].方言,198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