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盐城地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02 11:06:21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盐城地名研究文献综述

地名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一切活动密切相联,因而往往贮存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常被称为一个地方(城市)的窗口、名片、活化石。地名的内涵十分丰富 ,地方色彩浓厚,是历史遗留的宝贵财产。地名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具有地域特征。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历史给盐城留下独特的地名,某些地名使用的文字与当时的方言、历史、自然地理等有关,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地名的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初步考察盐城地名的起源、语言特点、用词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特点是本论文的目的。

当我选定这个题目后,我查阅了到了一些前辈们的文献,虽然他们研究的方向和我的都不尽相同,但都给了我许多帮助。

我首先看了王祖霞老师刊登在《牡丹江大学学报》上的《盐城地名用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从论文题目便可知王祖霞老师这篇论文主要是研究盐城地名的用字词。王祖霞老师结合相关资料,从形、音、义等方面考察盐城地名中文字的使用情况。王祖霞老师这样的研究方式不仅能看出方言对地名的影响,还能折射出文字中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她的论文也对盐城地名用字的规范化有益。但是王祖霞老师的论文不仅仅研究了盐城地名的用字,同时也深入研究这些用字后面的文化意义。这一方面对我的论文极其有意义。例如王祖霞老师写道盐城地名中的中文字混用问题中的提到盐城地名用字讹误现象的产生,大多是因为音同,或义同,或形近,但有时候其成因不是单一的。滨海的大鸡嘴、响水的嘴头港、滨海的猪嘴(形似猪嘴的地名),响水的张咀头、亭湖的岔河咀子、射阳的丁家咀、阜宁的刘嘴村(因该地突出在杨集河中而得名)等地名出现“嘴”“咀”两种情况。嘴,《集韵》:“祖委切”,指鸟口,后泛指人与动物的口;咀,《说文解字》:“含味也”,《广韵》:“慈吕切”,两者在语音、意义上本无联系,但江淮通泰方言中方音有支微入鱼的现象,“嘴”“咀”在方言中读音相同。为了“求便”,人们选用笔画少的字形,这样在表达形似“嘴”的地名时,出现两字并存的情况。这些看似是文字用法的问题,但背后却有有趣的语言文化背景。但我的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文化角度下的盐城地名,所以我还是需要查阅更多这方面的资料。

众所周知,历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要想研究一样事物的不管什么方面的文化文化,从它的历史入手总是最正确与快捷的方法。于是,我又找到了刘正萍老师的刊登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的《论盐城历史地名的挖掘与保护》。虽然这篇文献主要研究方向地名的挖掘与保护,但这其中必定会涉及历史文化,所以我打算也把这篇论文作为我的参考文献。从这篇论文里我知道盐城历史地名可以分为六类:一是行政区划演变形成的历史地名,据《盐城市综述》记载,有许多行政区划名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使用。例如盐城县的前身盐渎县, 建于前119 年,距今已有2100 多年;阜宁县建于1732 年,距今有280 多年;东台县建于1768 年, 距今也有240 多年。二是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历史地名。据《盐城地名琐谈》 记载,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盐城不少历史地名深深打上了不同地形地貌的烙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如东台县,因在海陵东北地势高处置县而故名。三是纪念历史人物形成的历史地名。据《盐城地名琐谈》和《盐城地区的红色记忆》记载,历史上有巢城 (黄巢)、韩城 (韩世忠)、戚家巷(戚继光)、 李堤(李承)、范公堤(范仲淹)、宋公堤(宋乃德)等等。四是地方有名产业形成的历史地名。在盐城历史上,有两大产业对历史地名的影响最大。一个是古代的海盐业,另一个是近代的垦殖业。盐城最初名“盐渎”,后改名盐城,清朝《盐城县志》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可见,盐城确实因盐而成名, 且历来是海盐的重要产地。五是古老传说流传形成的历史地名。最典型的是东台西溪董永和七仙女 的传说,而与这个传说有关的地名更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久传不衰。至今在西溪镇仍可找到传说中的一些重要地名, 如董家舍、鹤东和鹤西庄、河口村、新生村、辞郎庄殷庄、 董贤村等,这些地名不仅都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个是城市不断发展演生的历史地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建工作不断进行,历史地名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历史地名被派生。如原来盐城市中心街叫建军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此路也不断延伸,现在分为建军东路、建军中路、建军西路。刘正萍老师的这篇论文很详尽地总结了各类盐城历史地名,并且还举了很多例子。这些都给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刘正萍老师的这篇文献研究的仅仅是盐城的历史地名极其保护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盐城地名背后的语言文化意义,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我的研究,我又找到了傅义春老师和吴晓静老师刊登在《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这篇论文是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来写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义,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并不是以整个盐城地名为基础而写的,而是抽出里面的特殊几类写的。这“某场”、“某总”、“某荡”一面展现了这三个特殊类别背后语言文化的特殊性,但也另一方面展现了盐城地名语言文化的普遍性。这个对我研究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义必定有指导作用。仔细研读傅义春老师和吴晓静老师合写的这篇论文,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两位老师从众多盐城地名中挑选,抽出较为有规律且有代表性的三类“某场”、“某总”、“某荡”来研究盐城语言文化的意蕴。也因此这篇论文就分为了三部分,每一部分分别对应一类。仔细研究这两位老师的论文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一部分来自古文记载。比如对于“某场”、“某总”、“某荡”两位老师都是引用古文来解释“场”、“总”、“荡”,以此来提供一个大的文化语言的背景,然后再联系盐城的地名,来探究以此为地名的原因与意义,一面探究一面也就道出了此中的语言文化意蕴。这样的研究方法不得不说给了我启发。但是这篇论文写得总归是三类特殊的命名,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全部照搬。

论文最后一部分是对研究盐城地名更改与保护的研究。这部分的参考文献是刘正萍老师的的《论盐城历史地名的挖掘与保护》。盐城林林总总的历史地名,承载的是当地历史,呈现的是特定文化,牵动的是乡土情怀。如今盐城的历史地名存在的现状不容乐观,更不能出现像南京大废历史地名的现象,给城市建设带来严重的后果,留下惨痛的教训 。以史为鉴,有必要 加强对盐城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 因盐城历史地名变动数量较大,这给挖掘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从不同方面加强对盐城历史地名挖掘工作的力度。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就要考证、筛选已变动的历史地名。一是考证它的历史渊源,二是考证它消失的原因,三是考证它是否有挖掘的价值和可能,四是能否恢复的建议和方法。同样,对那些被更名的历史地名,也要进行逐一考证筛选,一是需弄清它更名的原因,二是比较不同名称蕴涵的价值,尽量保留价值较大的历史地名,三是尊重当地人民对历史地名的习惯称呼。其次要通过城市地名规划来规范历史地名。每个城市建设规划都离不开地名规划,看似杂乱无章 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 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所以,对每个历史地名的易名、存废都要十分慎重,要加强对历史地名的规范管理。最后要发动人民群众挖掘 当地历史地名。长期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民群众,自然对当地历史地名了解得较多些,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他们来收集整理历史地名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已失或变更的历史地名,而在民间一直流传或使用 (非官方规定)的历史地名更应成为挖掘的对象。

[1]王祖霞.盐城地名用字及其文化意义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07):112-114.

[2]傅义春,吴晓静.盐城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以“某场”、“某总”、“某荡”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04):8-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