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语“心”的汉英习语的隐喻性》文献综述
摘要:隐喻是人们理解周围的事物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方式,它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解释或理解另一种事物,将我们自身熟悉的概念映射到陌生的新事物上,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习惯的表达都被列入习语的范围,而大部分习语都是具有隐喻性的,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习语对比研究,不仅会让我们个人更深入的了解汉英习语的奥秘。而且能更进一步增加对汉英习语两种语言的认识,对习语教学的发展、习语翻译策略探讨、自然和流畅的进行口语表达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 隐喻性; 汉英对比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人们对隐喻这一修辞格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从修辞转向认知领域,隐喻的研究发展为认知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之相关的概念隐喻理论也为语言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包含词语“心”的汉英习语的隐喻性》以包含“心”的中英习语为例,对汉英习语中包含“心”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从概念隐喻分析“心”在习语中的意义,进而阐述包含“心”的汉英习语的异同。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曾指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Lakoff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指出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基础上,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骆世平的《英语习语研究》(2004)提到习语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一种语言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格研究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典故等,其表现形式为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语的构成中,有相当比例都包含人体身体部位或器官的名称,这部分习语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习语对比研究,不仅会让我们个人更深入的了解汉英习语的奥秘。而且能更进一步增加对汉英习语两种语言的认识,对习语教学的发展、习语翻译策略探讨、自然和流畅的进行口语
尹瑞华在其《多义词“手”在汉英习语中的隐喻对比研究》(2013)中对中英文多义词“手”的基本意义和拓展意义做了系统的量化,揭示了中英两种语言与“手”有关的隐喻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探讨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证明了隐喻是实现“手”隐喻衍生词重要手段。所以隐喻和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1980),该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这一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二,许多从普通到深奥的科学理论都只能通过隐喻来理解;三,隐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而非语言性的;四,隐喻理解是以非隐喻理解为基础的;五,隐喻能使我们能够从更具体或更高度结构化的主体的角度理解相对抽象或固有的非结构化的主体。总而言之,隐喻不再被视为语言的装饰,它已成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因此,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的隐喻理论是本文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表达都是十分必要的。从概念隐喻分析了“心”在习语中的意义,进而阐述包含“心”的汉英习语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束定芳在其《隐喻学研究》(2000)中指出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经历和理解某一类事物。束定芳还在其《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1998)中指出隐喻意义是不同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王文斌在其《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2001)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将“心”的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或一维空间, 并以此为心理基点,将各种空间意象映射到有关“心”的种种抽象概念之上。由此衍生的各种语言表达,明显地表现出空间隐喻的结构化特征。戴维,俞霞君在其《汉字“心”的隐喻和转喻认知分析》(2016)中根据隐喻和转喻认知, 以汉语中带有“心”字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从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角度将汉语中带有“心”的词汇进行分类,这些都说明了隐喻具有结构化特征。人体隐喻化涉及到具体物质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方方面面,在汉英语言之间又具有广泛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人体隐喻化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从另一角度而言,汉英语之间在人体隐喻化上存在个性差异,这为两种语言准确地认知与表达各自社会文化地域环境上的独特性亦具有重要的个性意义。普遍性与个性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普遍性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个性则标志着事物之间的区别。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在此基础上,卢卫中的《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2003)论证了人体隐喻化所表现出来的跨语言、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正反映了人体隐喻化的完整性和统性,从一个侧面进一步证明了隐、转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